當年,阿聯酋獲得定制版勒克萊爾坦克時,俄國人有一點小小的躁動。其中有人會問,為什么不是T-80U?當然,咱們會問,為什么會是T-80U?
1993年2月,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辦了首屆國際防務展——IDEX-93。這是俄羅斯首次全面展示其陸軍各類武器系統,當然也包括裝甲坦克裝備。在AL MAQATRA試驗場上,觀眾為俄制T-80U主戰坦克報以熱烈掌聲:它不僅在測試跑道上表現出色,還成功發射了包括制導導彈在內的各種彈藥。
然而,展會的主辦國(阿聯酋),以及該地區的其他一些國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曼),卻更傾向于采購外國生產的坦克。至于阿聯酋,他們最終與法國GIAT工業公司(后更名為NEXTER,現為KNDS FRANCE)簽訂合同,采購390輛AMX-56“勒克萊爾”主戰坦克,采用**“熱帶型”(TROPICALISé)配置(也稱為 LECLERC EAU),以及46輛勒克萊爾DNG裝甲搶修車(BRéM)。
接下來,我們將更詳細地介紹這款坦克的結構,特別是因為它與法國陸軍現役的基礎型號存在顯著區別——而且這些變化大多是改進。主要變化與該地區的氣候特性有關,也反映了客戶(即阿聯酋)在提升作戰與技術性能方面的具體要求。
該坦克采用傳統布置方案,乘員為3人,動力傳動系統(MTO)布置在車體后部。其主要結構特點是:自動裝彈機被安裝在炮塔尾部的炮塔艙室中。
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的左前側(控制艙內)。炮塔內,火炮右側為炮手-操作員的位置,左側則為車長的位置。
該坦克的戰斗全重達57噸,整體防護裝甲空間達到17.5立方米。
坦克的主要武器為一門120毫米GIAT CN-120-26滑膛炮,采用垂直楔形閉鎖機構,炮管長為52倍口徑。炮管配有隔熱護套,不設排煙器(抽氣裝置),炮管內部的清潔通過安裝在戰斗艙內的專用壓縮空氣系統進行通風清洗。
彈藥基于北約標準,配備40發整體式彈藥,包括帶穩定尾翼的穿甲彈(APFSDS-T)和多用途高爆反坦克彈(HEAT-MP)。此外,還研發了具備可編程引信的破片高爆彈,可在飛行軌跡上實現定點空爆。發射藥裝在部分可燃的藥筒內,藥筒底部帶有金屬底火。
OFL 120F1型穿甲彈(BOПС)是基于德國DM43彈藥開發的,具備27:1 長徑比的鎢合金彈芯,采用鋁合金制造的卷筒形導引裝置。該彈的飛行質量為4千克,初速達1790米/秒,在射程2000米、60度命中角下,對中等硬度軋制均質鋼裝甲的穿透能力超過300毫米。
自動裝彈機位于炮塔尾部的尾艙中,采用機械化彈藥輸送裝置,可容納22發炮彈。該裝填系統為閉合式輸送裝置,炮彈橫向水平布置在專用彈倉中。裝彈循環過程為:彈倉將所選類型的炮彈送至裝彈線,隨后通過專用送彈窗口將炮彈推入炮膛,裝彈角由鏈條式送彈機構鎖定完成。
官方宣稱,使用自動裝彈系統時的最大射速為每分鐘12發(在1998年希臘競標中實測射速為每分鐘9發)。補充彈藥可通過炮塔尾部右側的補彈艙口進行裝填。其余未裝入自動裝彈機的彈藥則存放于車體前部右側的滾筒式彈藥儲存裝置中。
120毫米火炮使用的彈藥(從左至右):包括多用途的OECC 120F1彈、實訓用的多用途彈,以及穿甲尾翼穩定脫殼彈OFL 120F1。
坦克前方展示了一枚配備可編程引信的120毫米高爆破片彈。
作為輔助武器,坦克配備了一挺與主炮同軸的12.7×99毫米 M2HB QBC 重機槍,彈藥攜帶量為800發。炮塔頂部安裝有一座遠程遙控武器站(ATO),配備7.62×51毫米 F1通用機槍,該系統與車長的全景觀瞄具聯動,機槍彈藥基數為2000發。
遠程遙控武器站 ATO 安裝示意圖
在法國陸軍的基礎型號上,機槍是直接裸露地安裝在炮手艙蓋前的支架上的。
在主炮炮盾(炮管右側)上,可以看到同軸12.7毫米機槍的防護罩。
坦克配備了一套高效的自動化火控系統(СУО),在其問世之時被認為是全球最先進的系統之一。該系統包括以下組成部分:
- 多通道的炮手主瞄準具 SAGEM HL-60
- 帶有信息輸入傳感器的彈道計算機
- 數字化自動目標跟蹤系統
- 高精度武器穩定器
- 槍管熱彎修正的光電監測系統
- 車長用的全景瞄準具 SAGEM HL-80
- 車長目標指示系統
炮手的主瞄具具備雙向獨立穩定功能,擁有一個日間光學通道,可在3.3倍和14倍之間變焦(法國陸軍版最大放大倍率為10倍)。夜視通道則基于第二代ATHOS II 熱像儀。瞄具中還集成了一部激光測距儀,測量范圍為350~8000米,精度為±10米。
數字彈道計算機能自動計算瞄準角與側向提前量,并根據環境與射擊條件變化進行修正。數字自動目標跟蹤系統與車長和炮手瞄準具聯動,可大幅提升對運動目標的命中概率,即便己方坦克也在移動中。
車長的全景多通道陀螺穩定瞄準具配備獨立的激光測距儀,白天通道支持2.5倍和14倍變焦,夜間則使用第一代 ALIS 熱像儀。而法國陸軍版本(當時)使用的是HL-70型全景瞄具,其夜視通道采用的是第三代像增強器(ЭОП),但在探測識別距離和抗干擾性能方面遜色于熱像儀版本。
在指揮官位置安裝有6個潛望觀察鏡,炮手位置則配有3個。通過目標指示系統,當某一觀察設備發現高優先級目標時,炮塔可自動轉向目標方向。
炮管熱彎監測系統的發射器固定于炮管上方,反射器則位于炮口附近。該信息用于火控修正。
火控系統采用電動雙向穩定器,可確保高精度動態射擊。炮管最大轉動速度超過每秒40度,俯仰角范圍為-8°至+17°。
綜上所述,截至1993年,“勒克萊爾”坦克已配備了一套完整的火控系統,其性能在俄羅斯方面,直到2011年才展現出同等水平。而且,LECLERC的部分系統組件至今仍未出現在部分北約現役主戰坦克上,例如:炮管熱彎修正系統;自動目標跟蹤系統。
諸如M1A2 SEP(V2)、LEOPARD 2A6等坦克都尚未配備這些功能。
因此,先進的火控系統無疑是促使阿聯酋最終選擇勒克萊爾的重要因素之一。
炮手主瞄準具的入光窗口位于炮塔前部,可見于炮口一側。在炮管上方,安裝有火炮熱彎監測系統的發射器。
反射器則安裝在炮口附近,用于接收并反饋熱彎信號。
車長全景瞄準具的前端部分同樣清晰可見,其入光窗口有裝甲護簾進行防護。
在炮塔尾部,天線接口右側可以看到火控系統(СУО)的氣象傳感器,用于實時監測外部環境條件,對彈道計算提供修正數據。
火控系統(СУО)配合120毫米穿甲彈(BOПС),使坦克具備如下射擊能力:
- 在行進中射擊的有效射程可達3000米
- 靜止射擊時可達3400~3500米
勒克萊爾能夠在一分鐘內打擊6~12個標準目標(不同數據來源略有差異),射程范圍在1500至3000米之間。
坦克的火控系統及其他關鍵系統(包括慣性導航系統與通信系統)通過數字數據總線集成進了坦克分隊戰斗管理信息系統(BMS LBME)。
LECLERC因此成為首款標準配備此系統的外國主戰坦克,其作戰能力在傳統的“火力、防護力、機動性”之外,新增了第四項——“指揮可控性”(commandability)。
起初,該型坦克配備的是PR4TG多通道數字電臺,而根據XLR升級計劃,現代化改進型LECLERC坦克換裝了全新的戰術信息管理系統(BMS ELTS)和L3 HARRIS通信電臺。
該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均為焊接式結構,由軋制裝甲鋼板制造而成。車體正面裝甲采用模塊化結構的多層復合裝甲屏障,以增強防護力。
車體兩側安裝有附加防護裝甲裙板,由分層布置的鋼制裝甲板構成,每側由8個裝甲模塊組成,完全覆蓋了乘員艙所在區域(不同于法國陸軍版,后者只覆蓋駕駛艙區域)。這種布置大大提升了對**破甲彈(聚能戰斗部)**的防護能力。
炮塔周圍安裝有工具箱(ЗИП)和乘員物資籃,除了收納作用,這些結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或干擾破甲彈射流,從而間接提高防御力。
此外,炮塔頂部裝甲同樣采用了多層復合結構。根據法國方面的數據,其抗破甲彈能力可達到**相當于500~600毫米的軋制均質鋼裝甲(RHA)**的水平。
關于正面防護力的評估,公開數據差異較大。研制單位宣稱:
- 對**動能穿甲彈(BOПС)**的正面防護力達620~700毫米RHA 等效
- 對**破甲彈(HEAT)**的防護力為1100~1200毫米RHA 等效
不過,這一數據可能僅適用于炮塔正面,而車體首上部分的裝甲相對較弱,有數據顯示其抵御BOПС的能力為450~500毫米RHA,對破甲彈的抗性為850~900毫米RHA。
另一方面,官方也曾表示該坦克在試驗中能夠承受自身發射的 OFL 120F1 穿甲彈在2000米距離的命中,但未公布具體命中部位,因此真實性仍存爭議。
為了增強城市作戰能力,還研發了裝備AZUR城市戰斗加裝包的改型。該套件包括:
- 安裝在原有側裙板上的NERA復合附加裝甲模塊
- 防破甲格柵裝甲,用于防御空心裝藥彈藥,布置在:動力艙區域兩側車體尾部和炮塔尾部
此外,德國DND公司為LECLERC XLR現代化型號開發了CLARA外掛式爆炸反應裝甲(ERA)系統,其模塊被安裝在:
- 車體兩側
- 炮塔周邊
該套件大幅提升了坦克在近距離交戰和復雜地形下的生存能力。
車體前部結構。阿聯酋版 LECLERC 坦克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車體前部固定有兩段備用履帶板。
作為對比,圖中還展示了法國陸軍版 LECLERC 的車體前部結構。
側裙裝甲牢固地覆蓋了車體乘員艙區域,為成員提供了可靠防護。
在阿聯酋陸軍的裝甲部隊中,勒克萊爾坦克曾與俄制 BMP-3 步兵戰車協同作戰。
圖為 2021 年 IDEX 展會上的勒克萊爾坦克。在側裙裝甲上可見用于安裝 AZUR 或 CLARA 附加防護模塊的固定掛點。
配備 AZUR 套件的坦克。
AZUR 附加裝甲模塊安裝在原有的車體側裙裝甲之上,大大提高了坦克對聚能破甲彈(HEAT)類武器的防護能力。
DND 公司生產的 CLARA 反應裝甲(ERA)模塊則作為動態防護系統。
該坦克配備有反應迅速的自動滅火系統(ППО)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防護系統。為釋放煙幕,坦克裝備了熱煙幕發射裝置和 18 個 GALIX 系統的 80毫米煙幕彈發射器。這些發射器還可用于發射反步兵破片手雷,或能干擾敵方熱成像瞄準具和激光測距/指示器的干擾彈。
考慮到坦克在沙漠氣候下的服役需求,還配備了加強型車組乘員艙空調系統,以提升舒適性和生存能力。
GALIX 系統的煙霧彈發射器安裝在炮塔兩側。
在出口型 LECLERC 坦克中,動力系統采用德國制造的 EUROPOWERPACK 動力包。該動力系統包括一臺 MTU MT883Ka500 型 12 缸、四沖程、多燃料、帶液冷渦輪增壓的柴油發動機,功率為 1500 馬力/每分鐘 2000 轉。
配套的傳動系統是 RENK HSWL-295 型可逆式全自動液力機械變速器,提供五個前進擋和五個倒擋。阿聯酋之所以選擇德國動力包,是因為其對 MTU 公司柴油機已有使用經驗;此外,這種動力系統在沙漠條件下比法國原裝的 V8X1500 柴油機更可靠。采用 EUROPOWERPACK 也使得發動機艙(МТО)結構需做相應修改。
在法國基本型中,輔助動力裝置(APU)為主發動機的增壓系統(HYPERBAR TURBOMECA TM307B),而阿聯酋版本在車體后部右側安裝了獨立的柴油發電輔助動力單元(APU GAP)。該動力系統還配備集成的數字診斷與控制系統,并與車載信息與管理系統(ТИУС)連接。動力系統具有高效冷卻與空氣凈化系統。
燃油系統方面,1300 升的主油箱分布在乘員艙兩側的隔離艙內;此外,車體后部還安裝了兩個容量各 200 升的附加油桶,可與主燃油系統相連使用。
底盤系統每側配有 6 個橡膠包覆的雙輪鋁合金負重輪、全金屬導向輪、帶可拆卸齒圈的主動輪,配裝帶有橡膠跑帶和可更換橡膠公路履塊的平行式金屬履帶。懸掛系統采用不可調節的液氣懸掛裝置,確保了極高的行駛平順性。
即使安裝附加防護組件,該坦克的單位功率依然超過 25 馬力/噸,具備良好的機動性能。車輛從靜止加速至 32 公里/小時用時僅為 6~7 秒;越野速度約為 50 公里/小時,公路速度可達 70 公里/小時以上。最大行駛距離為 550 公里,若使用附加油桶則可擴展至 700~750 公里。
輔助柴油發電機組安裝在車體后部。
那么,俄羅斯的 T-80U 呢?盡管該型坦克在 IDEX 展會上表現出色,但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卻極為有限——只向塞浦路斯出口了幾十輛,另有一個營的裝備被送往韓國(后者是用以償還俄羅斯繼承自蘇聯的國家債務)。
首先,據阿聯酋方面的看法,T-80U 獲得出口許可的時間過晚;其次,盡管該型坦克有不少優勢(包括乘員上手快、結構相對簡單、即使配備燃氣輪機也成本較低),但它也存在不少嚴重缺陷,在關鍵戰術技術指標(КВТУ)方面明顯不如 LECLERC。其主要劣勢包括:
- 缺乏熱成像瞄準具(要知道那已經是1993年了!),因此在夜間或惡劣天氣條件下目標探測和識別的距離大大縮短,同時也容易受到自然光和人工光干擾的影響;
- 車長沒有配備全景瞄準鏡,指揮員視野有限,觀察能力不足;
- 通信系統落后,不符合現代要求,缺乏專業的導航系統,更別說戰術信息管理系統(ТИУС)了;
- 戰場生存能力低,因為彈藥和燃料都敞開存放在乘員艙內,缺乏有效防護。
這些缺點在 1998 年希臘主戰坦克國際招標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說到底,當時俄羅斯的軍貿體系在“如何推銷產品”這方面,也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T-80U在阿布扎比的演示展示中亮相。
但我們還是回到勒克萊爾坦克。毫無疑問,這款坦克的設計需要一定時間來完善,包括在部隊實際操作中逐步摸索與調整。鑒于其設計的新穎程度,在最初階段出現技術可靠性不足或乘員操作困難的情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該坦克價格昂貴、技術復雜,這也可能是其未能在國際市場上進一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希臘的主戰坦克招標中,勒克萊爾綜合作戰和技術性能不及M1A2“艾布拉姆斯”和“豹2”型坦克,未能中標。
盡管如此,阿聯酋所接收的全部勒克萊爾坦克仍在繼續服役,并且正在進行相關升級工作。2020年,阿聯酋將80輛勒克萊爾轉交給約旦,這些坦克用于裝備兩支裝甲旅。在約旦,這些坦克被命名為“ZAYED”。
阿聯酋的勒克萊爾坦克曾在2015年參與也門的實戰。在戰斗中,有數輛坦克因地雷爆炸或遭到RPG和反坦克導彈攻擊而受損,但所有車輛都保持了戰斗力,并在隨后得到了修復。
自那以后,勒克萊爾坦克未再獲得任何國外訂單。
圖:交付約旦的勒克萊爾坦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