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徐州陳官莊地下指揮部。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被震耳欲聾的炮聲逼得蜷縮在掩體角落,沙土簌簌落在作戰地圖上。副官顫聲報告:“共軍今日又傾瀉三萬發炮彈!”
杜聿明驚愕不已,猛地捶桌追問:“他們哪來這么多炮彈?哪來這么多炮彈?”
此刻,他不知千里之外的大連甘井子,一群工人正將印著“建新”字樣的炮彈裝上偽裝成漁船的運輸船,一場關乎中國命運的彈藥大輸送已持續了四百多個日夜……
懸殊的火力逆轉
淮海戰役前,華東野戰軍的炮兵家底堪稱寒酸:孟良崮戰役時全華野僅有75毫米以上火炮百余門,每炮配彈不足三十發;而國民黨整編74師一個師就擁有36門105毫米榴彈炮,彈藥堆積如山。
但至1948年11月戰役打響,華野竟日均傾瀉炮彈一萬五千發,總耗彈量達六十七萬余枚,相當于遼沈戰役的四倍有余。國民黨軍被炸懵的不僅是火力密度,更是炮彈來源——彼時解放區沒有現代鋼鐵工業,更無火藥生產線。
大連建新:蘇軍紅旗下秘密兵工廠
謎底藏在旅順口外的孤島。1945年蘇軍接管大連后,中共華東局財委副主任朱毅帶著特殊使命潛入此地。憑借大連遺留的日本重工業設施,以“建新公司”為代號的兵工總廠在甘井子悄然成立。
技術封鎖日本撤走前炸毀關鍵設備,工程師吳運鐸帶人鉆進廢墟,用日軍遺棄的75毫米山炮管逆向測繪。沒有沖壓機便以火車蒸汽錘替代;缺乏銅材,彈殼改用鑄鐵車削。
試爆犧牲1948年春試射第七枚炮彈時啞火,廠長吳屏周與吳運鐸上前檢查,炮彈突然爆炸。吳屏周當場犧牲,吳運鐸左手炸斷、右眼失明,醒來第一句話卻是:“數據記下來沒有?”
跨海運彈陸路被封鎖,炮彈偽裝成肥皂箱,由膠東地下黨雇用的丹麥商船運輸。為避開國民黨軍艦,航線繞行朝鮮海域,風浪中曾有十余箱炮彈墜海,押運員跳海搶回大半。
人民戰爭的齒輪
大連炮彈抵達山東俚島港后,與另一支“神秘力量”匯合——五百余萬支前民工。粟裕總結勝利時直言:“淮海戰役靠兩樣法寶:山東民工的小推車,大連造的大炮彈。”
大連工人三班倒生產,月產炮彈從八千發飆升至五萬發;膠東漁民駕數百艘漁船接力轉運,老船工李大同七次穿越封鎖線;沂蒙婦女用棉被包裹炮彈防潮,一夜奔襲百里送至前線。
1948年12月雙堆集決戰,華野調集兩百余門重炮齊射,黃維兵團核心工事被炸成齏粉。被俘的國民黨軍長楊伯濤回憶:“共軍炮火之烈,遠超淞滬會戰日軍!”
沉默的功勛者
建新公司撤銷時,檔案記載震撼數據:生產五十四萬余發炮彈,占解放戰爭我軍炮彈總量過半;八十余萬枚引信中,有萬余枚刻著試爆員的名字;四百余噸火藥染白了三批工人的頭發。
當杜聿明在戰犯管理所讀到建新公司的報道時,長嘆:“敗給大連的機器,不冤!”
【參考資料】《大連建新公司史(1947-1950)》(中共黨史出版社)《吳運鐸傳》(工人出版社)《淮海戰役史料匯編·后勤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華東解放戰爭紀實》(劉統著,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