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執政25年后,俄羅斯來到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普京本人也正面臨著一個棘手的選擇。
俄烏和談陷入僵局,特朗普政府又重啟對烏援助之后,西方媒體發表評論文章稱,普京將徹底摒棄之前秉持的平衡策略,在烏克蘭問題上孤注一擲,以求最終獲勝,從而維持俄羅斯民眾的自信心,但這可能會使俄羅斯陷入更大規模的戰爭。
西方如今會有這樣的預測,與普京過去25年在俄羅斯實施的戰略有關。
普京從葉利欽手中接過總統職位時,俄羅斯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經濟大權被寡頭掌控,全國經濟幾近崩潰,政局動蕩不安,國家面臨分裂的危險。
這些年來,普京通過打壓舊寡頭、扶植聽命于自己的新寡頭、強力打擊國內分裂勢力和反對派、對外保持強硬態度等手段,逐漸讓俄羅斯走出困境。
同時,構建起一套源于“大俄羅斯主義”、富有民族主義色彩、既能激發民眾自豪感又不會激化民族矛盾的新意識形態體系,緩解了蘇聯解體以來因思想混亂而引發的國內動蕩局面。
這種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使得普京長期以來需要向俄羅斯民眾承諾,他們將會擁有一個榮耀而偉大的國家。
然而,俄羅斯在經濟方面積弊已久,普京政府至今尚未徹底解決經濟結構單一、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等實際問題,自然也無法在經濟發展方面滿足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
再加上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不斷變化,俄羅斯最終走上了一條通過對外采取強硬行動來應對外部威脅、維持自身大國地位和民眾民族自豪感以確保內部穩定的道路。
在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及2015年開始的出兵敘利亞等事件中,普京政府都成功達成了自身的戰略目標。
真正的轉折始于2022年,普京政府原本希望通過一次快速的軍事行動推翻澤連斯基政府,重塑歐洲版圖,鞏固俄羅斯的全球影響力,但事與愿違,這場“特別軍事行動”最終演變成了如今這場持續3年多的戰爭。
因為一旦在烏克蘭戰場失敗,灰溜溜地撤軍,這套建立在“偉大俄羅斯”基礎上的意識形態體系可能會崩塌,從而導致俄羅斯國內再次陷入動蕩,所以普京政府在烏克蘭問題上只能進不能退。
西方現在認為,普京政府可能被迫放棄兼顧國內民生與對外戰爭的平衡戰略,發起大規模的動員行動以爭取最后的勝利,進而維持內部穩定。
誠然,在瓦格納集團覆滅、反對派領導人納瓦利內已死,俄羅斯國內早已沒有強大的反對派力量之后,西方文章所說的俄羅斯民眾揭竿而起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但西方媒體有一點說得沒錯,那就是普京孤注一擲、展開全面動員以爭取戰場勝利的可能性確實在不斷增大。
由于澤連斯基政府同樣無法承受戰敗的后果,俄烏雙方在和談條件上一直存在較大差距,特朗普政府的耐心即將耗盡。
特朗普雖然不想像前任拜登那樣拿出大筆資金援助烏克蘭,只是愿意讓歐洲國家在北約框架下購買美國武器再轉交給烏方,但這一態度的轉變,已經足以給烏克蘭注入一劑強心針。
美歐還都在威脅要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進一步打擊俄羅斯的經濟,迫使普京停止戰爭,現在時間對俄羅斯不利。
即便東方盟友朝鮮同意出兵烏克蘭并派出更多援軍,在俄方不進行大規模動員的情況下,打贏這場戰爭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普京政府目前的主要顧慮是,一旦下達大規模動員令,可能會過早引發民眾對政府的失望,在戰爭結果尚未確定之時,就給社會蒙上一層失敗的陰影。
綜上所述,在普京執政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后,俄羅斯正處在一個歷史的關鍵節點,曾經用以維護國內穩定和大國尊嚴的“平衡術”已經瀕臨失效。
烏克蘭戰事的久拖不決,徹底暴露了俄羅斯經濟結構缺陷的沉重枷鎖,也將其意識形態體系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這套以“偉大俄羅斯復興”為承諾的體系,使得普京政府的國內統治合法性與戰場成敗緊密相連,失敗所帶來的體系崩塌和內部動蕩風險,讓普京政府在烏克蘭問題上“只能進不能退”。
然而,戰場上的僵持局面以及美國和歐洲持續甚至不斷升級的制裁壓力,正在不斷壓縮俄羅斯的戰略回旋空間。
普京面臨的已不再是單純的軍事決策,而是一場關乎政權存續根基的豪賭:是在外部高壓和戰場僵局下冒險一試,寄希望于軍事勝利來維系搖搖欲墜的民族主義敘事,還是在內外交困中尋找另一條可行的退路?這個艱難的抉擇,不僅將決定俄烏戰場的走向,更將決定俄羅斯的國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