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一紙《關于2016~2020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初審情況的公示》(以下簡稱《公示》),掀開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在發展歷程中的一段難堪往事。
清算之下,不少頭部車企要退還的補貼數額竟然超過了億元。
有評論指出,此次清算不僅是對過去五年補貼發放情況的一次全面體檢,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始從政策扶持轉向到了市場驅動。而這一次自上而下的深層次變革,必將對現有的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補貼瘦身,車企縮水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萌芽階段,我國通過向車企發放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成功點燃了市場的熱情,推動新能源汽車在銷量和技術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然而,隨著產業逐漸成熟,補貼這把雙刃劍的副作用也日益顯現。部分企業患上了“補貼依賴癥”,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更有甚者,不惜鋌而走險,騙取財政補貼,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為了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我國對新能源汽車補貼實行了動態調整制度,根據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適時調整補貼政策。
此次《公示》便是這一政策調整的具體體現,多家車企在2016 - 2020年實際獲得的補助資金較申請金額大幅減少,主要原因在于申請補貼的車輛相關憑證不符合清算通知申報要求,或車輛未按要求上傳運行數據。
某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軍企業,在這場補貼復查中也未能幸免。2016 - 2020年,該品牌平均每年獲得376萬元的補助資金,2019年更是高達811萬元。但初審核查后,實際補助車輛較申請數量減少近5000輛,實際補貼金額較申請金額減少約1.42億元。
北京某企業在補貼方面曾是“大戶”,2016 - 2020年平均每年獲得1.24億元補助資金,2017年更是高達約3億元。然而,初審核查后,實際補助車輛較申請數量減少約2776輛,實際補貼金額較申請金額減少約9700萬元。
廣、一、吉、上、奇、東等企業,也獲得了高額的推廣應用補貼,但補貼金額差異較大。東平均每年補貼金額最高,約1305萬元;奇次之,每年平均補貼金額為794萬元;吉平均每年補貼466萬元;廣、一平均每年補貼金額在200萬元 - 300萬元區間;上最少,每年平均補貼金額僅91.5萬元。
與高補貼相對應的是,部分車企核減的補助金額也十分驚人。2017 - 2020年,東核減補貼金額超3700萬元;一超1090萬元;奇和某新能源頭部企業金額類似,都超過了1.4億元。
期待未來合規的不只是特斯拉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其于2020年首次參與國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該公司申報推廣的車輛均符合政策規定,成為了行業內的合規范本。
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初期階段,補貼政策就像一股強大的助推力,為產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補貼政策、人才政策等諸多利好政策的支撐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了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在補貼大行其道的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51.7萬輛和50.7萬輛,同比增速雙雙超過50%。而到了2020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92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75%。
事實上,隨著推廣應用力度的逐漸加大,新能源乘用車消費主體逐步由公共領域向私人購買轉變,私人消費占比大幅提升至70%左右。充分證明了補貼政策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然而,長期執行補貼政策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些企業過度依賴補貼,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和市場競爭的意識,導致產業競爭力不強。
此外,部分企業為了騙取補貼,不惜弄虛作假,嚴重損害了行業的健康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16 - 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實行動態調整制度。
2017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政策中,明確提出要調整完善補貼標準,從整車能耗、續駛里程、電池性能等方面提高財政補貼準入門檻,并嚴厲打擊騙補行為。這一政策的出臺,打擊了騙補企業的囂張氣焰,引導企業將精力放在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上。
2019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再次調整,補貼做減法、服務和監管做加法。通過減少補貼金額,促使企業降低對補貼的依賴;同時,加強服務和監管,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
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進入穩步提升的階段,但提升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等指標與產品安全性的矛盾有所顯現。為了平衡技術進步和產品安全的關系,當年4月,《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通知》發布。
該政策原則上每年補貼規模上限約200萬輛,并借鑒其他國家做法,為避免補貼資金大量流向奢侈消費,綜合考慮國內消費者購買力水平、產業發展等因素,要求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須在30萬元及以下,但對采取“換電”模式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不執行30萬元限價要求。
在補貼資金清算時,四部委綜合參考公告、行駛證、車輛使用單位、國家監控平臺等多角度信息,并進行現場核查,綜合確定各領域車型類別。這一系列措施的出臺,進一步優化了補貼政策,確保了補貼資金的合理使用和產業的健康發展。
動態調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如同一位高明的舵手,引領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向上發展。
2024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新車滲透率已連續五個月超過50%,這一數據標志著新能源汽車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成為了汽車市場的主流選擇。
未來,盡管補貼會呈逐步退坡的態勢,但我們也希望,在補貼的惠民大潮中,合規的不應只有特斯拉這一家企業,我們的企業必須要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通過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來贏得市場份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