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和無人出租車的戰火越燒越旺,就在2025年7月21日,馬斯克再次放出重磅消息,明確表示奧斯汀Robotaxi的能力升級,將全面整合到特斯拉自動駕駛的通用版本中。
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術迭代,更是特斯拉“純視覺+FSD+Robotaxi”飛輪效應加速轉動的信號,預示自動駕駛商業化領域,馬斯克準備掀掉所有人的桌子。
01
特斯拉的飛輪效應:純視覺的進擊
特斯拉的策略一向激進且獨樹一幟。早年,當行業普遍還在依賴昂貴的激光雷達時,馬斯克堅定地押注純視覺方案。
奧斯汀Robotaxi的落地,就是這一策略的最新印證。首批車輛在沒有外掛傳感器的情況下,僅憑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FSD V13系統,便開始了商業化試點運營。
不過,盡管同為FSD v13版本,但卻是為Robotaxi特別優化的內部版本,其參數規模約為公開客戶版FSD v13的4倍,因此具備更高性能和更復雜場景處理能力。
此外,這個定制版本經過一段時間的演練迭代之后,已經整合奧斯汀Robotaxi在封閉測試中積累的特定優化方案,如復雜路口通行邏輯、極端天氣應對策略等。
這意味著,一旦奧斯汀的經驗被驗證并推廣至FSD通用版本,特斯拉在全球數百萬輛已售車輛上,自動駕駛的潛力將再一次的大幅度提升。
這種“數據飛輪”的邏輯異常清晰:更多的車輛部署FSD,產生海量駕駛數據,這些數據反哺模型訓練,提升自動駕駛能力,進而吸引更多用戶訂閱FSD或使用Robotaxi服務,形成正向循環。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其規模化效應和成本控制。相比于其他公司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采購和部署配備昂貴傳感器的Robotaxi車隊,特斯拉可以直接利用現有車輛實現商業化擴張,理論上能實現極高的毛利率(馬斯克曾預估70%-80%)。這無疑是對整個自動駕駛行業現有商業模式的顛覆性挑戰。
02
傳統巨頭的合縱連橫:防御與突圍
面對特斯拉咄咄逼人的攻勢,Waymo、Uber等對手紛紛抱團自救,采取了多方位的合作策略,試圖構建一道堅實的防線。
作為谷歌的子公司,無人出租車的先行者,Waymo憑借其長期的技術積累和激光雷達+視覺等多傳感器的混合方案,在安全性與L4級自動駕駛能力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進入2025年,Waymo也在加速商業化進程,不僅在鳳凰城、舊金山等城市提供Robotaxi服務,更積極尋求外部合作。
例如,Waymo與吉利旗下極氪聯合開發的量產原生自動駕駛汽車極氪RT,即將于2025年大規模交付,同時與豐田達成合作,將Waymo的技術導入豐田車輛,并探討豐田市售車搭載Waymo自動駕駛技術的可能性。
這表明Waymo正試圖通過與傳統車企的深度融合,擴大其技術影響力,并在量產車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而傳統網約車巨頭Uber原本和Waymo是對立關系,但在共同的敵人特斯拉面前,這個美國版的滴滴被迫和Waymo聯手。
Uber與Waymo已建立深度合作,并在美國多個城市共同部署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通過與接入Uber的APP接單,Waymo間接擴大了用戶觸達范圍。
Uber犧牲舊金山、洛杉磯、鳳凰城等地運營的網約車的訂單量,以擴充Waymo的占有率,對特斯拉Robotaxi的未來擴張形成狙擊。
與此同時,Uber給美國排名第二的電動汽車公司Lucid投資3億美元,以在明年開始部署Lucid的自動駕駛車輛,并在6年內達到2萬輛。
除此之外,Uber還想以高價收購中國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部署在美國的業務。
在全球,Uber也馬不停蹄和各種自動駕駛服務公司合作,提前布局以搶占無人出租車市場,比如6月份在迪拜和中國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簽署合作協議,在迪拜部署Robotaxi。
7月,百度旗下的蘿卜快跑與Uber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在全球范圍內部署數千輛無人駕駛汽車,并接入Uber的全球出行網絡。
03
車隊規模與商業模式的終極博弈
車隊規模是Robotaxi業務成功的關鍵。特斯拉的“未來每一輛特斯拉都可能成為Robotaxi車隊的一員”的設想,一旦實現,將形成其他公司難以匹敵的龐大車隊。
而其他玩家則采取了不同的策略:Waymo通過自建車隊和與車企合作,逐步擴大服務區域和車輛規模。其累計千萬級別的出行訂單量也證明了其運營能力。
不過截至目前,因為投入巨大,已經成立16年的Waymo在美運營核對規模也僅1500臺車。
Uber投資Lucid,3億美元并不能解決什么問題。因為Lucid電動車在美國的平均售價高達9.5萬美元,2023年Lucid交付的高價限量版Air Dream Edition平均售價高達16.9萬美元,屬于豪車系列,和特斯拉的車主模式相比,明顯不具性價比優勢。
Uber與小馬智行、蘿卜快跑、文遠知行的合作,也是一種輕資產擴張。Uber作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臺,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成熟的調度系統,而小馬、蘿卜、文遠等提供無人駕駛車輛和技術。
這種結合讓雙方都能專注于各自的優勢領域,快速實現服務覆蓋和車隊規模的增長,抵御特斯拉潛在的“車主共享”模式。
但小馬、蘿卜、文遠目前的自動駕駛技術手段,改造傳統電動汽車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Uber和他們合作,很難實現規模上的迅速突破。
在收益和成本方面,特斯拉的模式,恰恰是具備足夠想象空間的。比如由特斯拉的車主貢獻車輛,平臺提供技術和運營,大幅降低傳統Robotaxi運營所需的高昂固定資產投入和人力成本。
而Waymo、蘿卜快跑等雖然在技術上投入巨大,且初期運營成本較高,Waymo運行16年也只打造了一個1500臺的車隊規模,這種模式很難在短期內解決成本。
Uber的加入,為Waymo、蘿卜快跑提供了現成的商業化路徑和用戶流量,加速了其收益轉化,但Uber的生意模式主要是依賴網約車司機駕駛自己的車輛,Uber如果用自動駕駛淘汰了網約車司機,這個規模也就不存在了。
04
特斯拉一家挑所有?
綜合來看,特斯拉的純視覺+FSD+Robotaxi飛輪效應正在形成一股強大的沖擊波。
其核心優勢在于巨大的數據量、可拓展的軟件能力和潛在的低成本規模化運營。這種模式一旦跑通,將對現有出行市場產生顛覆性影響。
只不過,特斯拉的純視覺Robotaxi運營才剛開始,實際發展中還需要面對太多的挑戰。
而Waymo、Uber這些對手的聯手抵抗,雖然也能集合“平臺+技術提供商”的整合能力,通過共享經濟模式和全球化網絡擴大市場份額。
但是這場自動駕駛的“世界大戰”,將是技術路線、車隊規模、商業模式以及用戶體驗的多維度較量。
然而,目前看,其他玩家對特斯拉的防御并沒有顯示太多的章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