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廉穎婷
在海軍山東艦,有一群專門放飛和回收艦載戰斗機的人——起降保障中隊。他們在海天之間奮力奔跑,工作的飛行甲板被稱為“最危險的4.5英畝”。
7月12日,《法治日報》記者走進該中隊,采訪了這群托舉戰機決勝萬里海天的人。
圖為海軍山東艦遠海訓練期間,起降保障中隊官兵確認艦載戰斗機狀態正常。 本報通訊員 楊科 攝
“戰斗機出動效率是一艘航母最顯著的能力指標。”起降保障中隊中隊長任馳告訴記者,“在最短時間里安全放飛、回收更多戰斗機,是一個國家航母建設成熟的標志。”
航母戰斗力體現在艦與機的接力,中隊要求官兵第一響應、第一出動、第一抵達、第一備便,以甲板上的分秒必爭,不斷觸摸和突破航母戰斗力上限。
近年來,起降保障中隊深耕保障一線、集智創新攻關,在短時間內保障多種型號、近萬架次艦載機安全起降,實現戰機出動率持續增長,不斷突破中國航母戰斗力指標新紀錄。
傾心守護
“如果說航母是作戰時的一把槍,那么中隊就是整個作戰鏈條上扣動扳機的一環。”任馳說。
甲板指揮引導效率直接關系艦載戰斗機出動效率,對航母編隊戰斗力提升至關重要。“只有我們更快一秒,艦載機出動效率才能不斷遞增,打贏戰爭的勝算才能增加一分。”這是中隊官兵的共識。
大洋深處,山東艦如出鞘利劍,劃開一望無際的深藍海面。飛行甲板上,數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突然,一陣急促的警報聲驟然響起,中隊迅速反應。短短幾分鐘,一系列手勢引導艦載機準確完成滑行、止動、加力等多項動作。隨即,艦載機緊急升空,直刺蒼穹。
“遇敵情況下,將艦載機放飛快一些,勝算就能多一分。”一級軍士長周小勇告訴記者。為優化完善起飛保障流程,他所在的放飛小組經歷數千次演練,每一名放飛人員的位置、路線、手勢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果。
加速放飛,對中隊官兵來說是一種特殊執念。模式加速,他們從上萬次訓練數據中摸索規律,從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轉變;流程加速,他們在數千次放飛中一次次優化保障流程,細化出厚厚一本冊子;操作加速,他們將每個動作上萬次重復,直到練出肌肉記憶……久而久之,他們成了最懂戰機脾性的人。
一次任務中,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然而,戰機起飛前一秒,起飛助理曾文輝從發動機強勁的轟鳴聲中聽出一聲異響,他本能地打出“停止起飛”的手勢。事后經技術人員檢查,果然發現戰機某裝備存在故障。為此,飛行員專門向他表示感謝。
除了放飛,中隊還負責把高速降落在航母上的戰機穩穩鉤住。飛行甲板空間狹小,人員戰位怎樣布置更合理?系統裝備繁雜,怎樣精準查找阻攔索安全隱患?人員能力參差不齊,如何為回收戰機贏得寶貴時間?面對一連串問號,官兵們摸索出的訣竅是:細。
任馳認為,對于保障戰斗機起降而言,細是快的另一面。訓練中,大到每一臺設備、小到每一根細鋼絲,他都要求官兵們了然于胸。
一次飛行回收任務結束,阻攔班班長郝振山與戰友們正在阻攔機操縱區域進行裝備維護。
“啪”,一聲微弱的異響突然傳入郝振山耳朵,他立刻判斷,可能是阻攔索出了問題。果不其然,官兵們發現涂滿潤滑油的阻攔索上凸起一個綠豆大小的包。經過檢查,一根細鋼絲發生斷裂,他們趕忙采取應急措施。
每每談及此事,郝振山都感慨萬千:部隊練兵備戰常抓不懈,再精良的裝備也可能出現問題,平時“差不多”,戰時就會“差很多”。
在這樣的理念下,中隊官兵一步步練就過硬本領。更換滑輪阻索,一開始工廠幫著干也要兩天時間,現在官兵們獨立操作,最快只需要十余個小時;更換戰機起飛輔助裝置,他們從按小時計,壓縮到如今的按分鐘計……在任馳眼里,自主保障能力是出遠海必備的技能。
夯實根基
自遼寧艦入列以來,人們往往被起飛助理那瀟灑的凌空一指——“航母style”深深吸引,那是“飛鯊”出征的號令。
戰機騰飛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航母是一個巨系統,要將每個人都練成最硬的拳頭。”任馳說,在中隊,每一個崗位都有完整的培養和考核認證方案。他們打破專業崗位壁壘,讓一大批“多面手”走上新崗位歷練,不斷夯實能力根基。
與周小勇的放飛職責相反,二級軍士長張忠杰的任務,是確保每一架歸航的“飛鯊”都能穩穩著艦。阻攔機是張忠杰最親密的戰友,從“神州第一艦”深圳艦,到首艘航母遼寧艦,再到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十年來,他和“戰友”們并肩作戰了上千次。
張忠杰精心維護每一臺裝設備,認真保養每根阻攔索。每次檢查完阻攔機艙,他都會來到飛行甲板著艦區,蹲下身來,雙手輕按每一根阻攔索,感受阻攔索的狀態。對張忠杰來說,每一次接收戰機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慎始慎終”是他一直以來的座右銘。
在一個個寒冬深夜,張忠杰和戰友們翻爛一本本裝備資料;在一個個酷熱白晝,他們驗證一套套訓練方案……每次航空保障全流程演練,張忠杰都認真記錄各項數據,反復推演各種方案預案,總結出一套適用于我國航母的艦載機著艦保障方案。如今,艦載機回收保障與應急換索時間較前些年大幅縮短,起降保障能力顯著躍升。
艦載飛行事業是最危險、最具挑戰的事業。浩瀚大洋,艦載戰斗機在航母上著艦猶如“刀尖起舞”,夜間艦載飛行更是險之又險。
不久前,一批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順利通過夜間資質認證。夜色下,看到飛行員們從戰機下來面帶笑容,任馳不禁想起第一次夜間保障艦載機起降的場景。
那是一次從0到1的突破。在中隊各戰位密切配合下,艦載戰斗機一一沖向星空,所有人歡呼雀躍的時候,中隊官兵卻不敢有絲毫懈怠,對于他們而言,還有一項更艱巨的任務——戰機回收。任務前那段時間,曾文輝在籃球場大小的作業區域來回穿梭,將保障細節一點點修改完善,每天的步數都在兩萬步以上。
任務那晚,戰機對準艦艉甲板跑道,在即將著艦時放下尾鉤,風馳電掣般重重地砸向甲板,機腹后方的尾鉤精準地鉤住第二道阻攔索,向前滑行數十米后穩穩停在飛行甲板上。
那一刻,曾文輝心潮澎湃,戰機掛住阻攔索形成的巨大“V”字,象征著航母的勝利,也意味著他們已具備晝夜全時域作戰保障能力。官兵們說,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百年夙愿,在那一刻變得具體,也是從那一刻開始,他們更有底氣了。
自信從容
飛行甲板上,堅守在直線距離著艦跑道約7米處的待命點,推索員們站立的那條警戒線,是屬于他們的“飛鯊守望線”。
“砰”……一聲巨響傳來,艦載機著艦一氣呵成,強勁的發動機轟鳴聲與推索員王應許的心臟共振。電光火石之間,殲-15飛機與阻攔索如拉弓一般飛速朝他沖去。最后,牢牢掛住阻攔索,在他5到10米處向前沖跑隨后穩穩停住。
看到艦載機一次次凱旋,加速俯沖,牢牢掛住阻攔索,站在待命點接收艦載機的王應許心里的感受永遠是四個字:心潮澎湃。
站在飛行甲板上,記者感受著盛夏蒸騰的暑氣。在這里,千百道往復尋常的航跡,丈量著戰斗力躍升的征程。如今,艦載機安全放飛保障時間縮短四分之一,再次出動準備效率提高30%。“飛鯊”的出動速度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頻次越來越高。
“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但體現了艦載機起降保障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中隊教導員韋蘭柯告訴記者,“這是新質戰斗力邁向實戰的又一堅實步伐。”
立身首艘國產航母,在戰機一次次放飛回收之間,中隊官兵完成自身能力蛻變。從單機到滿載、從晝間到夜間、從近海到遠洋……他們守住了新陣地,也打下了新高地,在大國航母走向深藍的壯闊航程中,他們越來越自信從容。
一次,山東艦在遠海執行雙航母編隊訓練,一架外國軍機企圖對編隊進行抵近滋擾。面對緊張態勢,中隊以最快速度緊急保障戰機升空采取應對,讓外機知難而退。
有人說甲板是冰冷的鋼鐵,但是對中隊官兵來說,這里回響著首次放飛時的歷史性心跳,凝結著夜航突破時的緊張汗水,承載著千萬次起降的轟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