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高溫,中醫養生講究疏肝健脾,預防“痰濕”。
今天,我們就跟隨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的李楠醫師、浦東新區浦南醫院的湯璐敏副主任醫師,來學習一下養生訣竅。
自我識別“痰濕”
如果發現以下情況,可能提示體內痰濕較重:
①舌苔厚膩,如同覆蓋一層黏膩物質。
②午后倦怠感明顯,精神不振。
③大便黏滯不能成形,易粘馬桶。
④面部、頭部油脂分泌旺盛。
超重、肥胖等人群,更容易痰濕。
中醫特色調理
痰濕較重的人群可以選擇代茶飲,如荷葉陳皮決明茶。
取荷葉5克、陳皮3克、決明子10克,加水500毫升煎煮至茶湯呈琥珀色。這杯茶有助于疏肝理氣,促進脂質代謝。
同時,也可以選擇穴位按摩。
①陰陵泉穴,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建議每日點揉200次,可健脾化濕。
②太沖穴,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睡前按壓5分鐘,有助疏肝解郁。
此外,濕熱天氣易致心煩,可嘗試聆聽舒緩的音樂,或使用佩蘭、薄荷精油芳香醒脾。
日常飲食宜忌
以下這些食物,痰濕較重的人群要少碰:
①冰鎮飲料:會阻礙代謝,盡量不吃或少吃,建議換成溫熱的陳皮普洱茶等。
②麻辣油膩:加重脾胃濕熱,令肝負擔過重,盡量不吃或少吃,建議飲用清淡利濕的冬瓜薏苡仁湯等。
③高糖水果:過量果糖易在肝臟轉化為脂肪,盡量不吃或少吃,建議選藍莓、圣女果等低糖水果。
避免常見誤區
誤區一:過量喝寒涼祛濕飲品,如綠豆薏苡仁水,這反而會損傷脾胃。
誤區二:盲目追求高強度運動,如日行2萬步,這容易加重關節負擔,誘發勞損或炎癥。
誤區三:自行長期服用護肝保健品,這可能掩蓋真實病情、延誤診治,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藥。
更多閱讀?
投稿提示
歡迎本市衛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關科普文章與視頻等經所在科主任審閱后,投稿至單位宣傳部門,經宣傳部門提交“健康上海12320”。
封面及配圖來源:攝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