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上英德多次成為戰爭對手,如果兩國聯手,天下早有。仔細一想,有一定道理,無論一戰還是二戰,英德兩國都在爭奪歐洲大陸的主導權,出于對彼此的尊重,他們或許可以容忍彼此當領袖,但是絕容不下法國或俄羅斯,尤其是俄羅斯。英國也努力過,但是最終看到歐洲議會德國的勢力太大了,在希元首之后,德國人換了一種方式“占領”歐洲大陸,通過經濟文化的滲透。所以英國脫了歐,專注于領導自己的英聯邦國家去了 - 50多個,和歐洲國家數量差不多。特朗普給了英德最好的機會發展壯大自己 - 通過領導援助烏克蘭的聯盟,向全球剩下的180個小國家證明誰在主持正義,誰在幫助弱小。大國就這么幾個,小國們才需要抱團。
如果你堅持這個畫面,英國和歐盟之間一個新的、塑造框架的階段才剛剛開始。2016年英國脫歐投票后,“親密關系”被結束。現在大不列顛王國和歐洲大陸之間的關系重建時期開始了。這個范圍極廣,從核保護傘到學生交流。
《肯辛頓條約》是德國總理默茨和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周四在倫敦簽署的建筑計劃的名稱。它以雙方選擇簽署的地區命名。背景是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成立于1852年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德國丈夫阿爾伯特王子統治時期,據校長說,他們的結合是“終生幸福的”。今天,俄羅斯正在動搖其歐洲安全架構,跨大西洋關系已經發生了“很長時間以來沒有發生過的變化”。根據默茨的說法,這就是為什么“大任命”是必要的。
就在一周前,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前往倫敦,慶祝與英國達成的新友好協議。馬克龍和斯塔默首相簽署了一項關于國防合作和打擊非法移民的協議。現在,隨著德英友好條約的簽訂,倫敦-巴黎-柏林的新權力三角關系將締結。注意,一個新的權力中心正在在這里創建,正如外交演講中所說,應該從這種E3格式發出的信號。在美國援助減少和俄羅斯持續侵略的時代,歐洲正在發揮其自主優勢,使自己更加自信。擺脫美國正當時。(如果東大看到,一起抗俄美也不是沒可能。)
這意味著,例如:“我們必須問問自己,如果美國從歐洲撤出核武器,我們如何組織核威懾,”德國聯邦議院聯盟派別外交政策主席羅德里希·基斯韋特告訴ZEIT雜志社。但英國的威懾潛力完全基于潛艇穿越海洋的彈道導彈。如果這些導彈是在攻擊后發射的,另一方很可能也會立即用爆炸力最大的導彈做出反應——這將是立即的最大升級。
另一方面,法國也有戰略前核武器。這些可能是從軍事神經網路中心的飛機上發射的,作為對使用仍然具有破壞性的核導彈的最后警告。法國現在也向英國提供了這種漸進升級的可能性——至少在意向聲明中是這樣。雖然兩國的威懾措施仍然在各國控制之下,但,它們在未來將得到“協調”。換句話說,任何威脅英國或法國的對手都必須期待這兩種核力量在未來的威懾。
現在簽署的《德英條約》還包含“對一個締約方沒有戰略威脅時,對另一個締約方也沒有”的措辭。在發生武裝攻擊的情況下,一方應"包括通過軍事手段"協助另一方。一方面,這只不過是對《華盛頓條約》第5條的援助義務的重復,該條約在兩個北約國家之間已經生效。另一方面,北約的保證越能受到外部(俄羅斯)和內部(美國)的壓力測試,這種肯定的文書就越重要。
據此,德國也可以從英國強大的情報部門和文化軟實力中受益,這塑造了歐洲在世界上的形象。事實上,特朗普上任后,英國首相斯塔默立即開始建立歐洲國家的“自愿聯盟”,這可以確保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達成可能的和平協議 - 超強膽略和學識。當特朗普和普京就烏克蘭的未來進行談判時,他正在背后計算和正在為歐洲爭取一席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