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高校校園能否向社會公眾開放再次成為焦點。教育部官網曾在發布有關政協提案答復意見時明確表示,大學校園更好地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那么,云南各地高校大門打開的程度如何?春城晚報-開屏新聞推出“云南高校開放程度系列調查”,聚焦各所高校大門是否向公眾敞開。
從記者調查的情況看,除少數高校由于安全、設施維護等原因暫未開放外,云南省內高校基本實現了校園開放或半開放制。通行方式是采用小程序預約制,待審核預約成功后,再通過人臉識別或身份證核驗入校。個別高校如云南財經大學,則是訪客在校門口掃碼,填報個人信息后直接入校,實現了即訪即入。
從游客角度來看,掃碼入校更簡捷高效,免去了不必要的時間成本,也能獲得更好的體驗感。預約制雖然從管理層面來說相對穩妥,但因為增加了一道審核程序,受制于審核時效,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游客的行程安排,無形中增加距離感。當然,這與游客數量、學校管理制度,以及對校園開放抱以什么樣的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但無論如何,我還是要為云南財經大學等少數實行掃碼入校的高校點贊。
高校校園向社會開放,一直以來都是熱點話題,2023年底北京大學副教授李植“跨欄入校”事件,更是將這一話題推至高潮,引發了一場全民大討論。北京大學校門口安裝了閘機,師生都需刷臉入校。李植未授權學校使用其個人信息,只能憑證件入校。李植為避免等待,直接抬腿跨過閘機進入校園,被保安攔截。
李植“跨欄入校”的動作,成為一種隱喻,凸顯出高校管理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李植表示,2008年之前,北京大學是完全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他發文建議刷卡入校、拆除出校閘機、自由出校。這個建議當然并未被采納,但意外的是,李植的飛身一躍敲開了不少大學的校門,此前禁止外人入校的高校,紛紛推出了預約制,開放校園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大學校園對外開放,本質上是一個偽命題,真正值得討論的是以何種形式開放,開放到什么程度。我們的公辦大學都是社會辦學,靠財政資金供養,理論上應歸全民共有,實現資源共享。更何況大學每年都有3個多月的假期,公共設施閑置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至于有人擔心的校園安全和干擾教學秩序等問題,實際上屬于學校管理的范疇。大學生大多已經成年,大學本身也是一個小社會,小概率事件不能成為因噎廢食的充足理由。良好的管理,完全能夠實現兩者的平衡。
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樣子。如果理解這句話,就能明白大學的校門為何要開放。一個社會不能只有功名利祿,還需要知識、文化的滋養,感受文明的力量。而大學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傳遞這種力量的橋梁。家長帶孩子去北京旅游,為什么要去北大、清華看看,云南有那么多的景點,為什么外地游客還要打卡各大高校,又或者說西南聯大為什么有那么崇高的歷史地位?原因就在于,大學有其獨特的精神氣質,讓一個社會有更多超越物質的追求。
社會公眾需要大學打開校門,感受校園的氛圍,大學自身也需要主動打開校門,展示自己的形象,釋放自由開放的精神。近年來,云南不少高校通過網絡造梗的形式進行招生宣傳,且頻頻出圈,正是這個道理。最后還想建議云南各大高校,如果訪客沒有那么多的話,不妨取消預約制,像云南財經大學一樣,實行掃碼入校。
開屏新聞首席評論員 吳龍貴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何丹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