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民歌、竹雕、剪紙、跳和合……當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當青春遇上非遺,當思政遇上千年技藝,會碰撞出怎么樣的火花?近期,馬鞍山經開區銀塘鎮聯合星光學校舉辦“非遺代表性傳承校園行”系列活動。在非遺代表性傳承走進校園的活動中,00后志愿者徐典多次參與其中,“‘器以載道,物以傳情。’剪紙、竹雕,每一件非遺作品都非常的精彩,我看到非遺代表性技藝在課堂上完成傳承,在小朋友們的手中再次煥發新的生命力。我為我們的文化和藝術感到驕傲!”
非遺進校園。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傳授非遺代表性技藝,學生們聚精會神地學習,親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這種互動式的教學不僅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非遺背后的深厚底蘊和文化價值。通過推動思政課堂融入非遺代表性傳承,讓一項項老手藝在學生們手中匯聚青春力量。
非遺進校園。
遇見非遺,思政育人,這正是馬鞍山經開區進一步探索思政工作新發展模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生動詮釋。非遺代表性技藝的傳承,是中華歷史文化沉淀的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道器相融”的生活美學,蘊含著祖輩豐富的思想內涵、文化基因與實踐智慧。通過親身實踐,讓思政育人更加接地氣,讓傳統文化在實踐中扎牢根基。
此外,經開區還一直努力探索思政工作與中心工作雙融合、雙促進、雙提升的工作模式。今年以來,經開區深化“‘經’彩說”宣講品牌建設,深入重點企業、鄉鎮、村(社區)開展宣講100余場,積極打造企業車間紅色微課堂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動黨建指導員深入車間授課。
下一步,馬鞍山經開區將繼續積極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學習強國”平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等平臺的融合發展,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新載體,推動宣傳手段、載體、內容創新,讓宣傳思想文化“活起來”、基層陣地“火起來”、思政工作“亮起來”。(馬成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