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玲剛剛在美國乒乓球大滿貫女單賽場上站上最高領獎臺,距離她奪冠還沒滿三天,互聯網上的“后遺癥就來了,這事兒你說巧不巧,球迷剛松一口氣覺得國乒又出了一位能打的,網上又開始對噴,爭議聲和點贊回懟齊飛,說實話,這局面多少讓人有點無語,甚至她父親的擔憂都被印證了,朱雨玲的冠軍含金量本來不低,偏偏輿論又攪了局。
比賽其實挺有戲劇性的,朱雨玲這次本就是“黑馬身份,之前因為身體原因淡出賽場,一度快被球迷遺忘,結果人家換了身份,不再是國乒主力,而是以中國澳門隊選手的身份重新歸來,直接沖進決賽,然后一鼓作氣拿下冠軍,這劇情說不熱血是不可能的,但大家都明白,朱雨玲的路走得有多難,背后有多少苦,只有她自己清楚,球迷也不是沒見過天賦型選手,但像朱雨玲這么能拼、還能轉型做大學教授再回歸賽場的,確實不多見。
問題來了,朱雨玲奪冠固然讓人佩服,可剛拿下獎杯,網上就有人開始造梗,有人夸她“大小姐拼出血路,有人酸她“明明能繼承家業非要自討苦吃,更有甚者開始解讀她賽后采訪時對手陳熠的話,硬說她是在“扇對方臉“嘲諷同行,其實朱雨玲發言每句都是對陳熠的肯定,非要挑刺也沒辦法,飯圈文化現在是體育圈的常客,哪怕是乒乓球這種傳統項目也難幸免,球迷之間的對噴、帶節奏、斷章取義,成了常規操作,這波爭議其實并不新鮮。
朱雨玲其實挺懂分寸的,奪冠之后沒大肆宣揚,反而她父親接受采訪時提醒“不要太過宣傳,希望女兒低調一點,慢慢恢復、別被外界帶節奏,話音未落,網上負面評論就冒出來了,這節奏轉得讓人措手不及,說到底,體育圈現在已經被流量攪得不太安生,運動員但凡有點成績,圍觀群眾和網絡噴子就能給你“安排上一套劇本,朱雨玲這種沉穩型選手本來不太愛炒作,結果還是沒扛住流量的風暴。
單說這場決賽,朱雨玲打得確實有東西,場上情緒控制得好,關鍵球咬得死,作為一名“復出型選手,這種比賽狀態真不容易,很多人可能沒關注,朱雨玲此前因為健康問題差點告別職業生涯,結果不僅治好了病,還完成了博士學業,畢業后直接被天津大學聘為副教授,然后又殺回國際賽場,順便把世界排名刷進前十,這履歷拿出來,放誰身上都夠傳奇。
再看對手,其實“海產姐妹半途被打下來也是意料之外,賽前不少人更看好她們能沖擊冠軍,結果朱雨玲一上來就打亂了對方節奏,幾波進攻直接壓制住了氣勢,這種比賽觀感,懂球的都知道背后有多少細節和技術含量,現場氣氛也跟著起伏,最后她自己領獎時還有點懵,甚至沒反應過來,自己已經重新站上了巔峰,很多球迷都能共情這種“王者歸來的畫面感。
說回爭議,其實這不是朱雨玲第一次被“網絡惡意纏上,早在2017年她第一次登頂世界第一,和奧運冠軍陳夢并稱“雙子星的時候,網上就有不少質疑聲,什么“沒奧運金牌不算真正的頂流“國乒內卷太狠,翻車隨時可能,這些聲音一直沒斷過,這次她以澳門隊身份參賽,更有人開始猜測內部關系、資格問題,甚至連她的學術背景都有人質疑,真是應了那句話,人紅是非多。
但回頭想想,朱雨玲這波操作其實挺有啟發意義的,運動員不只是贏球那么簡單,外部環境、輿論風向、甚至家庭壓力,都會成為不可忽視的變量,朱雨玲的父親之所以擔憂,就是怕女兒剛復出就被流量裹挾,實際上現在的體育圈,運動員心理素質和“抗網暴能力,幾乎成了比賽以外的必修課,這一代運動員,除了要拼技術、拼身體,還得天天和網絡噴子掰手腕,說實話,這局面讓人挺無奈。
現在回頭看,朱雨玲這次奪冠,一方面是她個人能力和心態的勝利,另一方面也讓大家看清了體育圈的現實,成績固然重要,但能不能抵御外部干擾,才是真正的考驗,國內乒壇其實不缺天才型選手,但像她這樣能“打怪升級一路走到今天的,絕對是少數,球迷當然希望看到更多這樣勵志的故事,但更希望輿論環境能寬容一點,給運動員多點喘息空間。
說到底,朱雨玲的實力配得上這枚獎杯,她的堅持和轉型也值得點贊,短短三天內從巔峰到爭議,背后其實是體育與流量社會的拉扯,未來能不能保持競技狀態,能不能不被外界節奏帶跑,還得看她和團隊的調整能力,球迷們也該理性一點,把關注點多放在球技和成長上,別老揪著一句話不放,畢竟,真正懂球的人,看的永遠不只是結果,更是背后的努力與堅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