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創客公社產研組
80后新校長到任僅37天,蘇州大學接連迎來了包括省長許昆林和5位設區市副市長、1位直轄市副區長在內的各級領導密集調研。
這樣的頻率和規格,在國內高校圈并不多見。
聚光燈的中心,顯然是蘇州大學的這位新任校長——張橋。
1982年出生的張橋,是全國211高校中目前唯一的“80后”掌門人——年輕、海歸、學者出身,又曾歷任昆山市副市長、蘇州市副市長、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等重要職務。
沒有漫長歲月的熬資歷,也非傳統“從教授到校長” 的常規路徑,43歲便晉升為正廳級領導干部的張橋,年富力強之余,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兼具國際視野、科研實力和行政經驗的“跨界者”。
而今,他履新蘇州大學不到40天,卻已然成為地方政界高頻互動的對象,也帶動蘇州大學迅速成為蘇、滬、鎮三地副市長/副區長密集調研的“交匯點”。
在這位年輕校長的帶領下,蘇州大學正在快速“破圈”。而張橋履新的開局之熱,不僅為高校治理者樹立了新的形象標桿,也對外界展示著蘇州大學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年輕的視角,撬動區域創新發展、激發協同效應。
上任37天,80后最年輕校長
給蘇大帶來了什么?
根據公開報道統計,自6月9日張橋履新蘇州大學以來,僅37天內,先后有多位重要領導,密集到訪蘇州大學開展調研。這樣的密度,在江蘇乃至全國高校中也是較為少見的。
筆者梳理時間線如下:
近期蘇州大學調研活動梳理
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
6月30日,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到蘇州大學講授思政課并調研,要求“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學”,并到莘園學生食堂,親切地與學生排隊打飯、共進午餐;
蘇州市副市長查穎冬
7月2日,蘇州市副市長查穎冬調研蘇州大學,希望“雙方能提前布局、主動作為,建立校地常態化合作機制”,強調“推動各項工作深度融合,共繪名城育名校,名校潤名城的發展新篇章”;
鎮江市副市長尹衛民
7月4日,鎮江市副市長尹衛民調研蘇州大學,期待“雙方能精準對接發展需求,深化校企協同,為鎮江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上海市松江區委常委、副區長、G60聯席辦主任劉福升
7月4日,上海市松江區委常委、副區長、G60聯席辦主任劉福升調研蘇州大學,希望“以務實的舉措合力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走深走實,助力區域協同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
蘇州市副市長季晶
7月5日,蘇州市副市長季晶調研蘇州大學,表示“蘇州市將全力以赴支持蘇大建設發展,持續深化校地合作,推動協同創新,助力蘇州大學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蘇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顧海東
7月7日,蘇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顧海東調研蘇州大學,表示“蘇州市將全力支持蘇州大學的發展建設,助力學校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打開校門,積極探索更具活力、更可持續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生態”;
蘇州市副市長施嘉泓
7月15日,蘇州市副市長施嘉泓調研蘇州大學,表示“蘇州市委、市政府將始終與蘇州大學攜手并肩、同向同行,全力以赴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強有力的支撐”。
而這一切,發生在張橋上任僅37天內。
把七場調研的發言擺在一起,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兩大核心主題:科研與產業協同發展、支持蘇州大學提升能級,為蘇州大學發展建設釋放出濃濃的利好信號。
首先,張橋出任蘇州大學校長引發廣泛關注的核心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學者型官員履歷,緊密聯結著高校科研與地方產業發展。六位副市長/副區長頻頻登門,我們能明顯看出地方政府,尤其是蘇州市政府,也在快速適應并積極對接這位新校長的節奏,期待發揮蘇州大學助力地方科研成果落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作用。
最鮮明的例證便是,6位副市長/副區長中,至少有3位公開調研了蘇州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這是蘇州產學研融合成果最豐碩的學院之一。值得一提的是,7月10日,蘇州大學校長張橋還專門向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江蘇省委副書記、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等領導介紹蘇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與蘇大維格校企合作成果。
另一個重磅信號,則落在了“進一步提升蘇州大學能級”上。這事關蘇州大學的前途命運,也是無數蘇大人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和深切期盼。6月30日,省長許昆林在發言中要求“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學”。此后,至少3位蘇州副市長在調研座談中明確表態,“全力支持蘇州大學發展建設”。而張橋也曾明確表示,“期待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指導下,將蘇大建設成為與蘇州城市綜合實力相匹配的‘雙一流’高校”。
短短1個多月以來,蘇州大學的發展活力正肉眼可見地快速提升。可以說,張橋履新蘇大背后,不僅是他個人的晉升,更是蘇大深化產學研融合工作,提升發展能級的一次絕佳契機。
高校,正在成為
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在21世紀的全球競爭格局中,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各地紛紛意識到“高校紅利,正在替代土地紅利成為地方發展的新核心資源”。
張橋上任月余,6位副市長/副區長“排隊”調研,除了為蘇大“站臺”,更重要的是為各自城市“卡位”。顯然,一場針對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高校”的新地方競爭正在悄然展開。
高校,也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一、“科研創新”助力“產業升級”
長期以來,蘇州被譽為“制造業大市”,在GDP總量上穩居全國城市前十,而且是前十中唯一的普通地級市。但隨著傳統要素紅利逐漸消退,蘇州也面臨新的發展命題:從“制造”向“智造”、從“跟跑”向“領跑”轉型,必須要有更強的“科技策源能力”。
高校就是產業升級的“發動機”和“孵化器”。蘇州大學恰恰具備這樣的條件。近五年,蘇大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00余項。其中2024年有338個,數量刷新歷史紀錄,資助直接經費17662萬元;蘇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16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2個穩居前1‰;蘇大建成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4個國家級科創平臺......
二、“人才爭奪戰”就是“城市生存戰”
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變量,不再是資金、土地,而是人才和技術。
而高校,尤其是“本地高校”,就是城市留才、引才、育才的根基。
蘇州大學擁有全日制本科生27881人,碩士生14870人,博士生2019人,留學生1064人,是本地高素質青年最主要的人才供給地之一。如果這批人畢業即離開,那么對地方來說等同于“凈流出”;如果能留下來創業、就業、科研,就可能轉化為“增長因子”。
蘇州的行動表明,地方不再是“等待人才”,而是主動圍繞高校,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人才生態。而高校則成為地方參與人才競爭的“源頭引擎”。
三、高校和地方:不是“支持與被支持”,而是“雙向奔赴”
張橋履新蘇州大學以來,外界能感知到的最明顯變化之一,是“校地關系”的全面重構。
傳統上,我國大學在管理體系上主要分教育部直屬、省屬高校兩大類,地方政府主要負責“支持”。而現在,高校主動嵌入地方戰略,地方政府主動對接高校資源,雙方形成“共同體”關系。
蘇州市和蘇州大學的“名城名校融合”程度之高,在國內少見,尤其是張橋擔任蘇州大學校長之后。
實際上,2014年海外深造歸國的張橋,便加盟蘇州大學;2020-2025年間,張橋轉入政府體系,歷任昆山市副市長、蘇州市副市長、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直接參與省、市級產業政策制定,真正實現了學術殿堂和科技產業發展的完美融合。
如今,張橋再次回到蘇州大學并擔任校長,竭力推動蘇州與蘇大的產教融合,這無疑是城市和高校“雙向奔赴”的最鮮活案例。
回顧張橋到任的1個多月,蘇大用一場“市長級”調研潮證明: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高校已從“城市配套”升級為“城市引擎”。
蘇州、上海、鎮江的主動搶位對接背后,顯示出中國城市競爭邏輯的深刻變化:誰能真正用好高校、用活高校,誰就可能在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競賽中搶占先機。
從這個意義上說,像蘇州大學這樣的“地方頂級高校”,無疑是最值得下注的“新引擎”。
而80后張橋這樣懂科研和產業的校長,更是一座城市打通未來產業的關鍵“接口”。
添加創客君微信:chuangke-jun ,備注“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即可申請加入相應城市讀者群哦!
本文素材來源:
蘇州大學:《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到蘇州大學講授思政課》、《蘇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顧海東來校調研》,蘇州大學官網及創客公社往期報道。
歡|迎|聯|系
文稿相關問題反饋,請聯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讀者群,請聯系:chuangke-jun
文章轉載,請后臺留言或聯系:chuangke-jun
重丨磅丨報丨告
江丨蘇丨創丨投丨圈丨年丨度丨活丨動
丨丨丨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