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美國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迎來了一場常規安全措施意想不到的考驗。根據美國空軍協會、美國國防部以及多家國際媒體披露的數據,這座全球核打擊體系的關鍵節點正被一種看似無害的小動物——地松鼠——困擾。美國國防部2025年6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邁諾特基地核心區域在半年內清除了近千只地松鼠,雖然這一數字在生態學領域并不算罕見,但對于一座肩負全球安全責任的核武器基地而言,卻足以引發廣泛關注。每一只松鼠的出現,都在考驗著核安全的底線。
戰略基地的“生物危機”
邁諾特空軍基地是美國戰略核力量布局的核心。這里不僅部署了26架B-52H戰略轟炸機,還擁有150枚民兵Ⅲ型洲際彈道導彈,負責執行北美防區內外戰略威懾和二次打擊任務。根據美國參議院2025年春季安全聽證會披露,邁諾特基地剛剛完成一輪價值8.5億美元的現代化升級,涵蓋了新一代安防系統、智能網絡布局、導彈井維護與新型戰備指揮設施建設。
但意外總在“最安全的地方”發生。美國空軍工程兵團2025年4月公布的季度報告顯示,基地地下管網、草坪和部分通信線路在短短幾月內多次被地松鼠破壞。相關技術人員統計,僅2024年下半年基地因松鼠活動導致的應急維修次數較過去三年同期增長逾30%。地松鼠打洞能力極強,單只成年地松鼠一年可在地表下挖掘近80米的隧道。它們的巢穴網狀蔓延,不僅危及基地的電纜、通信管道、排水系統,更可能導致地基沉降、設備損壞甚至影響導彈井安全。
邁諾特空軍基地并非首次遭遇生物入侵。美國國土安全部歷年報告中曾數次提及北美軍事設施面臨的“生物威脅”,但像本輪這樣大規模的松鼠入侵,卻極為罕見。美國農業部與環保署聯合調查結果顯示,北達科他州及周邊區域因捕食性動物減少、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干擾,地松鼠種群數量在過去三年內增長了110%。生態鏈的微妙失衡,成為此次危機的直接誘因。
地松鼠的“生存智慧”與軍事設施的脆弱點
地松鼠是一種小型嚙齒動物,外形憨態可掬,但它們的生存能力卻令眾多生態學家驚嘆。北達科他州野生動物服務中心2025年5月調查報告顯示,地松鼠在遇到天敵減少的情況下,繁殖率顯著提升。科學家對邁諾特基地周邊的松鼠種群密度進行抽樣,發現局部每公頃棲息密度可達140只,遠超美國中西部平均水平。
基地草坪、花壇和地下設施為松鼠提供了理想的覓食與筑巢環境。美國空軍工程師在接受CNN采訪時表示,基地內的塑料管道、電纜保護層、地表排水孔等設施多為輕質材料,難以抵擋松鼠堅硬的門齒。幾組監控數據顯示,短短兩個月內有三起導彈井周邊管網滲漏事件被直接歸因于松鼠打洞。
不僅如此,松鼠還是多種疾病的攜帶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2025年6月通告強調,地松鼠可傳播鼠疫、漢坦病毒等多種病原體,2023年加州松鼠引發的鼠疫疫情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對于高度封閉、人口密集的軍事基地而言,生物疾病的潛在擴散效應不容小覷。
“高科技防線”與“生物智慧”對峙
傳統的安全防護措施對地松鼠幾乎構不成有效威脅。美國環保署法規嚴格限制在居民區、軍事基地周邊使用劇毒化學藥劑。大規模的毒餌投放方案被環保法案一票否決。為此,邁諾特基地不得不依靠多元化、綠色化的防控手段:引入松鼠的天敵(如貓頭鷹、狐貍)、布設超聲波驅逐裝置、定期人工捕捉等。
2025年6月,基地引進了一套基于AI的智能監測系統,能夠實時追蹤松鼠活動路徑、密度變化。AI系統與地面巡查人員協同,形成了一套立體化、動態響應的“生物防御網”。美國空軍基地運維負責人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這套系統上線后,松鼠入侵相關報警數減少了24%。
同時,邁諾特基地還對地下管道系統進行了升級。新材料的防護層和物理隔離屏障,提高了設施的“嚙齒動物防護等級”。美國國防部防護工程中心2025年6月評估認為,基地核心區的生物安全等級已達歷史最高,但外圍區域依然存在隱患。相關人員透露,未來將繼續完善“生態智能安防一體化”體系,力爭將生物入侵風險降至最低。
核武庫背后的生態鏈危機
地松鼠危機并非邁諾特基地獨有。近兩年,英法俄等國多座核設施、軍用機場也陸續報告小型嚙齒動物造成的破壞事件。2024年英國皇家防務研究院就曾發布報告稱,英國某戰略導彈基地多次遭遇田鼠破壞,造成通信設施癱瘓。俄羅斯2023年秋季一處導彈發射井也曾因田鼠巢穴堵塞導致排水系統短暫失效。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分析認為,全球核設施“生物威脅”呈現多發態勢,背后是氣候變遷、土地利用方式變化等多重環境因素疊加。
北約防擴散委員會2025年6月特別通報中提出,核安全體系必須將“生物風險管理”納入日常防護范疇。報告建議,成員國需加大對基地周邊生態環境的監控和治理,建立預警、應急程序,防止“小動物”引發“大事故”。世界軍控觀察站2025年數據統計,當前全球至少有17起核設施因動物入侵導致的安保事件被官方公開。
軍事與生態的“邊界消失”
邁諾特基地的松鼠危機,凸顯了軍事安全與生態安全逐漸融合的趨勢。美國國家科學院2025年安全論壇上,多位專家強調,未來威脅形態愈發多元,傳統的人為敵對行為之外,自然生態變化成為不可忽視的變量。軍事設施選址、運維、安保必須與生態修復、環境治理同步推進。
美國陸軍與空軍正在北達科他州試點“軍地聯合生物管控區”。該項目由州政府、軍方和民間環保組織合作,共同維護基地周邊生態平衡。通過恢復捕食者種群、限制人類活動干擾、增加植被多樣性等方式,降低地松鼠種群密度。2025年6月,項目負責人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稱,軍地聯合管控區有效壓制了松鼠密度上升趨勢,并為基地外圍設施提供了天然生物屏障。
與此同時,邁諾特基地還在探索更為智慧化的生物監控體系。AI圖像識別、聲波分析、紅外捕捉等新興技術被應用于生物活動實時監控。技術人員通過數據分析預測松鼠種群變化趨勢,提前部署防控措施。
“非傳統威脅”成為核安全新焦點
2025年6月美國國防部發布的最新總結報告,將“非傳統威脅”列為未來五年核安全體系升級的核心議題。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生態環境變化加劇,核武庫的安全管理需要引入跨學科手段,涵蓋生物、氣象、土壤、地質等多個領域。
基于邁諾特基地的經驗,五角大樓已啟動“核設施生物安全提升計劃”,要求各大戰略基地建立生物風險檔案,定期評估潛在生態威脅。美國空軍參謀部專員在內部簡報中指出,只有將生態監測、科技防護與管理規范三位一體,才能確保核武器安全無死角。
美國環保署、農業部、疾病控制中心也參與到軍事基地生物風險治理中。多部門協作成為新常態,既要保障核武庫安全,也要兼顧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戰略安全的“黑天鵝”與“灰犀牛”
邁諾特基地地松鼠入侵事件,給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小動物引發的“黑天鵝”事件,正在挑戰傳統安全觀念。世界軍控觀察站2025年報告認為,未來高敏感設施應將灰犀牛型生態危機納入常態化管理。核武器的絕對安全,不僅僅依賴鋼筋鐵骨、電子防線,還需構筑一套與自然共生、動態感知的安全生態。
相關專家呼吁,將生態治理、動物種群控制技術與軍事安全體系深度融合。北約、歐盟、亞太多國都在借鑒邁諾特基地的經驗,推動生態友好型軍事基地建設。某些國家已開始在高風險基地周邊設立“生態緩沖帶”,通過恢復自然捕食鏈、強化植被覆蓋、限制人類活動等方式,預防嚙齒動物異常繁殖。
參考資料:美軍核彈基地遭松鼠圍攻,內部存有26架B-52轟炸機和150枚洲際彈道導彈,已清除近1000只
2025-07-18 09:09·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