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之間始終存在著復雜的歷史糾葛,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承受了深重的苦難,留下了難以抹去的記憶。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國力日益強盛,中日兩國也逐步在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建立起合作關系。
盡管歷史不應被遺忘,但令人意外的是,在2023年,一位日本專家公然放言,聲稱若中日爆發戰爭,日本必將取得勝利。此番言論迅速引發了中國網友的強烈不滿與抗議。
不過,這位名叫本庶佑的專家所提出的預測依據卻頗具看點,尤其是其中最后一個理由,更是出乎許多人的意料。
技術鴻溝?
本庶佑提出的第一點論據,直指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整體實力,他認為中國在關鍵技術方面遠遠落后于日本,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
回顧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日本憑借長期積累的工業基礎和創新能力,確實一度在全球科技領域占據領先地位,而中國則長期處于追趕者的角色。
然而,科技的發展從來不是靜止不變的。2025年全球科研產出排名前20的頂尖研究機構中,中國已占據13席!
這一數據無聲地揭示了中國基礎科研能力的迅速提升。年初,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更是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根據《華爾街日報》2月播出的一期播客節目分析,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具備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其發展路徑與人工智能領域極為相似。
來自行業研究機構DealForma的數據顯示,2020年,在價值超過5000萬美元的醫藥行業重大交易中,中國參與的比例還不到5%;而到了2024年,這一比例已經躍升至近30%。該節目甚至做出預測:未來十年內,美國市場上的許多藥品可能都將由中國研發并生產。
從基礎科研的全面崛起,到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再到生物醫藥的快速突破,中國科技實力的多維躍升已形成清晰的圖景。
若仍堅持認為中國在科技方面遠遠落后,那只能說是基于過時認知的一種固有偏見。當中國在越來越多的前沿領域實現從跟隨到并行甚至領跑的轉變,所謂“技術差距”的說法,其現實基礎正在迅速瓦解。
過去貼在中國科技身上的“代差”標簽,早已被現實撕裂。那么,這位專家口中所描繪的包圍圈,是否真的堅不可摧?
地緣困局?
本庶佑提出的第二個觀點帶有明顯地緣政治色彩。他指出,中國被韓國、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國家所包圍,一旦發生軍事沖突,將面臨四面受敵的不利局面。
這一判斷的前提是,這些國家在戰時會毫無保留地站在美國一邊,與日本形成對抗中國的統一戰線。
然而,國際關系的法則始終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2025年的現實已經為本庶佑所描繪的“鐵板一塊”的包圍圈敲響了警鐘。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再度出手,7月正式通知日本和韓國,自8月1日起對所有來自兩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高達25%的關稅。
此舉無疑是對這兩個東亞盟友的重大經濟打擊,也反映了美國在貿易、軍費分攤等問題上持續施壓的策略。日本對此反應強烈,公開表達了不滿,并展現出尋求自主發展的傾向。
7月10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千葉縣助選演講中激烈批評美國的關稅政策,稱其是一場關乎國家利益的斗爭,并直言無法接受被對方輕視。
此前,石破茂曾在電視節目中強調,日本必須在安全與能源等關鍵領域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走向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國優先”政策,正在實質上削弱傳統的美日、美韓同盟關系,促使盟友重新審視自身的戰略定位與國家利益。
因此,本庶佑所依賴的地緣包圍理論,其基礎正在動搖。但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終究還是軍隊的實戰能力。
中國軍力
本庶佑提出的第三個觀點聚焦于中國軍隊的實戰經驗,他斷言中國軍隊多年未經歷戰爭,戰斗力已大幅下降。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他高度評價日本自衛隊的裝備水平和訓練質量,將實戰經驗視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盡管中國奉行和平發展理念,但中國軍隊的“磨刀石”從未停歇。
近年來,中國解放軍活躍于多項重大任務中,從海外維和行動,到國內反恐維穩,再到東海、南海等敏感海域的常態化高強度戰備巡邏與演習。
這些任務雖非全面戰爭,但同樣是在真實、復雜的環境中進行的準實戰演練,官兵們在其中不斷提升指揮、協同、應急反應和武器操作等關鍵能力。
經驗的積累正是在這種持續的行動中逐步形成,構建起體系化的戰斗力。與此同時,中國國防科技的快速發展和裝備更新速度也令人矚目,這本身就是戰斗力生成的重要支撐。
2024年底至2025年初,中國軍工領域捷報頻傳。2024年12月29日,我國首艘076型兩棲攻擊艦“四川艦”正式下水。
這艘戰艦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首次搭載電磁彈射系統,成為全球首款具備該技術的兩棲攻擊艦。
美國專業軍事網站《海軍新聞》分析指出,相比依賴垂直起降戰機的美國同類艦艇,電磁彈射賦予了“四川艦”前所未有的作戰靈活性。美媒也承認,這體現了中國造船工業的強大力量和建造大型艦艇的高速度。
幾乎在同一時期,關于中國第六代戰斗機成功試飛的消息也引發了廣泛關注,盡管尚未得到官方確認,但外界對中國航空技術快速進步的認知已形成共識。
反觀日本自衛隊,盡管裝備先進、訓練有素,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自二戰結束以來,日本自衛隊從未經歷過真正的戰爭考驗。
耐人尋味的是,日本2024年發布的《防衛白皮書》也不得不承認中國軍力的快速增長構成了“嚴峻威脅”,這無疑是對中國軍事實力的一種側面肯定。
戰爭的勝負,最終取決于鋼鐵與意志的結合。而民族的凝聚力,正是最深層、最堅定的意志力量。
散沙一盤?
本庶佑最具爭議的第四點論斷是,他認為中國人缺乏像日本人那樣的團結精神,認為中國社會內部存在分歧,一旦遭遇戰爭等重大危機,就容易陷入分裂。
2025年6月底,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遭遇罕見特大洪水。持續強降雨疊加上游來水,使這座縣城瞬間陷入洪流之中,災情極為嚴重。
武警、消防、公安等救援力量迅速集結,冒著生命危險徹夜奮戰,轉移被困群眾,用血肉之軀在洪水中筑起一道道生命的防線。
與此同時,當地村民自發組織后勤支援,不分男女老少,連夜在臨時搭建的廚房中準備飯菜,保障前線救援人員的基本需求。
救援人員的英勇無畏與民眾的自發支援,構成了災難中最為溫暖的力量,也成為人們共同面對困難的精神支柱。無數網友被深深感動,紛紛留言稱,中國人的團結,在這一刻再次被生動地展現。
這不是個例,而是中華民族在面對災難時一貫的表現。從汶川地震到玉樹地震,從武漢抗疫到各地洪災,這種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場景一次次重現。
風雨是自然的常態,而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則是中華民族不變的精神底色。
回顧本庶佑提出的四大理由,技術優勢逐漸褪色、聯盟關系出現裂痕、軍力對比發生轉變、中國人民的凝聚力愈發堅定,其預測在2025年的現實中已顯露出明顯的破綻。
真正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不是某場虛擬戰爭的推演,而是億萬人民在日常中展現出的堅韌與團結。當團結成為一種無需言語的共識,當發展成為一種腳踏實地的堅持,所謂“必勝”的輕率斷言,不過是歷史長河中轉瞬即逝的一朵浪花。
未來東亞的格局將如何演變?答案不在專家的驚人口中,而在億萬普通人堅定前行的腳步聲中。
主要信源
語出驚人!憑這4點 日諾貝爾獎得主:中日若開戰日本將戰勝 2023-09-18Newtalk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