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智和教育的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我見過太多孩子困在自我消耗的漩渦里:考試失利后反復撕毀試卷,和朋友爭執后整夜翻來覆去,甚至因為老師一句無意的評價就拒絕上學。這些看似 “玻璃心” 的表現,其實是孩子內心的能量在不斷內耗。而破解這一切的鑰匙,往往藏在家長日常的語言模式里。
養出不內耗的孩子,首先要建立 “積極解釋風格” 的溝通模式。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指出,人們對事件的解釋方式會直接影響情緒和行為。當孩子摔碎碗時,“你怎么總毛手毛腳” 是在進行穩定、全局的負面歸因 —— 把偶然事件定性為性格缺陷;而 “這次手滑了,下次拿穩點就好” 則是具體、暫時的中性歸因。前者會讓孩子形成 “我天生做不好事” 的自我認知,后者則傳遞 “問題可以解決” 的積極信號。
有位媽媽曾分享過轉變:孩子數學考砸后,她沒有說 “你就是不擅長理科”,而是指著試卷說 “這次應用題扣分多,我們周末集中練這類題怎么樣?” 三個月后,孩子不僅成績提升,更主動報名了數學競賽。這種把問題聚焦在具體行為而非人格特質的溝通,能幫孩子建立 “可控感”—— 這正是對抗內耗的核心心理力量。
避免過度責備,是守護孩子心理的關鍵。“你看人家小張” 這類比較式批評,本質上是在否定孩子的獨特價值。我接觸過一個五年級學生,每次聽到媽媽說 “隔壁小雨從不馬虎”,就會偷偷把作業本藏起來。他在日記里寫:“我永遠做不到小雨那樣,不如干脆不做。” 過度責備會催生 “習得性無助”,讓孩子在行動前就預設失敗。
正確的做法是采用 “描述 + 引導” 模式。孩子打翻牛奶時,先客觀描述事實 “牛奶灑在桌上了”,再引導解決 “我們可以用抹布擦干凈,下次記得把杯子放穩”。這種溝通既避免了情緒攻擊,又傳遞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有位爸爸嘗試后發現,原本總愛哭鬧的孩子,現在會主動說 “爸爸,我灑了湯,但我可以自己擦”—— 這種主動承擔的底氣,比任何 “優秀” 的標簽都更有價值。
成為 “加油站父母”,需要學會用過去的成功滋養當下的信心。當孩子說 “我不行” 時,最無效的回應是 “這點事都辦不成”,最有效的則是激活孩子的成功記憶:“上次你學系鞋帶練了一下午就會了,那次比這個難多了”。這種具體的正向聯結,能幫孩子建立 “我有能力克服困難” 的自我認同。
一位媽媽告訴我,女兒學自行車時總說 “我肯定學不會”,她沒有催促,而是帶女兒看之前學輪滑的視頻:“你看當時摔了那么多次都沒放棄,最后滑得多好。” 三天后,孩子突然說 “媽媽,我想再試試”。真正的鼓勵不是空喊 “加油”,而是幫孩子看見自己的力量。包容暫時的落后,才能培養持久的底氣 —— 就像莊稼需要休耕期,孩子的成長也需要允許停滯的空間。
孩子內心的結,往往始于家長一句隨意的評價;而解開這些結的,也可以是家長換種方式的表達。當我們用具體替代籠統,用引導替代指責,用回憶替代焦慮,就是在幫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不糾結于過去的失誤,不恐懼未來的挑戰,只專注于當下能做的事。
養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能與自己和諧相處的孩子。當家長的語言里充滿理解而非評判,充滿信任而非懷疑,孩子自然會生長出對抗內耗的力量 —— 那種舒展的生命力,會讓他們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內心的穩定與熱忱。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認知,提高養育子女的能力,重點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輟學、拖拉磨蹭、沉迷網絡、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