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攀登不止。”剛剛過去的攀登季,陳濤經珠峰位于尼泊爾一側的南坡站上“地球之巔”。
包括他在內的廣東勇士們已多次成功挑戰(zhàn),其中有人曾帶領亞洲首位盲人登頂珠峰,有人在花甲之年實現(xiàn)夢想,還有人曾因救人而放棄最高山巔,剛被推薦為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候選人。
今年恰逢中尼建交70周年,同時,粵港澳三地攜手承辦的十五運會掀起全民運動熱潮。南都、N視頻記者對話了多位廣東的攀登者,記錄他們歷經波折、勇攀高峰的故事。
陳濤和隊友在珠峰峰頂。
登頂:普通人的珠峰夢
每年春季,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如朝圣般匯聚于尼泊爾境內的珠峰南坡大本營,懷揣著登頂世界之巔的夢想。
珠峰的商業(yè)攀登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定日縣境內的北坡路線,另一條則是位于尼泊爾境內的南坡路線。從登山歷史來看,南坡因為相對容易的攀登條件,較早被全球的登山者選擇。
據尼泊爾官方信息,今年最為擁擠的登頂日出現(xiàn)在5月18日。這一天,來自深圳的陳濤,完成了他的第三次登頂珠峰。此前,他已在2022年和2024年先后成功登頂。
陳濤是一名資深高山向導,擁有13年雪山攀登經驗,曾帶領千余人完成雪山攀登夢想。2016年,他帶領斷腿登山家夏伯渝登頂哈巴雪山;2021年,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登頂珠峰的盲人張洪,也是在陳濤的帶領下完成挑戰(zhàn)。今年,他帶領12個隊員攀登珠峰,最終全隊13人實現(xiàn)了100%登頂率。
陳濤和隊友攀登珠峰。
細數(shù)陳濤與珠峰的多次交集,最為特別的經歷是,四年前他帶領盲人張洪登頂珠峰。當時,陳濤作為向導,為了保障張洪登頂珠峰,自己并未登頂。但他卻覺得,能幫助張洪實現(xiàn)愿望并安全歸來,比自己登頂更為成功。
陳濤告訴南都記者,他與張洪是經夏伯渝介紹相識。2019年,兩人一同攀登慕士塔格峰,登頂后,張洪對他說:“我想爬珠峰。”
“盲人能參與的運動有限,登山或許能成為改變他生活的途徑之一。在確保張洪能安全返回的前提下,我答應了做他的向導。”陳濤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張洪看不見,他走的每一步都需要我提醒,比如一腳邁出多少公分,往左邁還是往右邁。”
2021年,陳濤(右)和張洪去珠峰大本營的路上。
“我很佩服張洪的信念,這種精神值得每一個攀登者去學習。”陳濤說,正因如此,兩人有了后來被拍成紀錄片《看不見的頂峰》的故事。2023年,這部紀錄片上映后,在網絡上引發(fā)廣泛關注,讓更多人了解攀登者對珠峰的向往與熱愛。
跟陳濤同一天登頂珠峰的還有來自中山的劉思汝,她也是首位在世界之巔留下足跡的中山女性登山者。
今年50歲的劉思汝是一名普拉提培訓導師。在她看來,年齡從來只是數(shù)字,任何時候都可以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她對珠峰的向往始于2023年攀登羅布切峰時,看到對面的珠峰,她不禁潸然淚下。那趟行程歸來后,劉思汝便報名攀登珠峰,并為此進行了長達兩年的精心準備。
劉思汝攀登珠峰。
近年來,隨著商業(yè)登山體系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得以登頂珠峰,東莞人賴朝陽便是其中一員。
他告訴南都記者,自己最早接觸登山運動是在2023年攀登四姑娘山,此后又攀登了多座海拔5000至8000米的高山。三年前,他偶然從東莞的山友處得知,普通人也能登珠峰,便萌生了這個念頭。
已是花甲之年的賴朝陽,終于在今年夢想成真。當?shù)貢r間5月24日1點15分,他成功登上世界之巔,成為清溪鎮(zhèn)第二位完成這一壯舉的人。
波折:大風、缺氧、冰崩
然而,登頂之路并非坦途,充滿了險阻。
回想起沖刺峰頂最后幾百米的艱難時刻,賴朝陽感慨萬千:“手指凍得幾乎握不住上升器,身體也無比辛苦,但珠峰就在眼前,那種震撼讓人忘卻了所有痛苦。”
賴朝陽向南都記者回憶,他和隊友原計劃于5月22日開始沖頂,那天也是他的60歲生日,途中卻遭遇南坡十級大風,被迫下撤。回到C4營地后,賴朝陽察覺到隊友因突發(fā)狀況情緒不穩(wěn)定,便主動安慰鼓勵對方:“既然來了,那就堅持住。”
第二天傍晚六點左右,賴朝陽再次開啟沖頂之旅,僅用時7個小時左右便成功登頂。他自豪地告訴南都記者,盡管自己是全隊20多人中年紀最大的,卻是小組里第一個登頂且用時最短的,“一般人需要十個小時甚至更久”。
賴朝陽登頂。
同樣在沖頂途中遭遇意外狀況的還有劉思汝。
據其介紹,從南坡大本營出發(fā),途經多個不同海拔的營地,直至海拔8000米的C4營地,全程險象環(huán)生。其中,抵達C1營地的必經之路——昆布冰川尤為險峻,冰川裂縫密布,冰崩、雪崩時有發(fā)生。
跟劉思汝一起攀登珠峰的有6名同行者,包括一名男性隊友、一名華人向導和4名夏爾巴向導。當她在珠峰“陽臺”(海拔8400米處的一個休息區(qū))換氧氣時,得知隊友突感身體不適,華人向導要陪他下撤。
劉思汝坦言,那一刻她很害怕、很無助,因為跟夏爾巴向導語言不通,身邊又沒有說中文的同伴,但她還是決定戰(zhàn)勝恐懼,穩(wěn)住心態(tài),繼續(xù)向頂峰發(fā)起沖刺。經過9個小時的通宵奮戰(zhàn),她終于成功登頂。
劉思汝在沖頂途中。
此行最令劉思汝難忘的是,她目睹隊友在距離頂峰僅400米處選擇放棄。“在極端環(huán)境下,放棄比堅持更需要勇氣。這400米或許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還有一段令她難忘的經歷,發(fā)生在下撤100米的途中。在希拉里臺階,劉思汝遇到了一位外國遇難登山者。當時她以為那人只是沒有氧氣了,尚有剩余氧氣的她,本能地想提供幫助,她看向她的夏爾巴向導,但是對方沒有給她回應,劉思汝就明白了,“已經不是氧氣的問題了,常年攀登珠峰的夏爾巴是非常有經驗的”。
“沿途見到了很多體力衰竭的遇險者,我永遠記得那種無力感,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回憶起那一幕,劉思汝再度哽咽落淚。
在8848.86米的世界之巔,她體會到的是,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
下撤:為救人放棄登頂
攀登珠峰的路上,登山者前赴后繼,有人成功登頂,也有人止步途中。而有些放棄之舉,閃耀著人性善意的光輝。
來自中山的謝如祥是一名登山愛好者,也是上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山鷹社的創(chuàng)始隊員之一。2023年5月18日,他和隊友范江濤攀登珠峰時,在海拔8300米處發(fā)現(xiàn)一名女性遇險登山者。當時,他們尚有體力沖擊頂峰,但兩人果斷放棄登頂計劃,選擇救人。
謝如祥(左)和范江濤。
謝如祥向南都記者回憶,最初是范江濤發(fā)現(xiàn)了這名倒臥在地的女性登山者,她身旁無人陪伴,攜帶的氧氣也已耗盡。于是,范江濤決定放棄登頂,下撤救人。然而,他和夏爾巴向導攙扶該女子下撤數(shù)十米后,體力不支,只能先行回撤尋求幫助。途中,他們遇到了晚出發(fā)的謝如祥和他的夏爾巴向導。
了解情況后,謝如祥加快腳步向上趕,找到該女子后,發(fā)現(xiàn)她還有微弱反應,便趕忙拿出自己攜帶的熱水給她喝。“我看她還能喝水,就覺得有希望。”謝如祥當即決定放棄沖頂,全力救援該女子。最后,四人齊心協(xié)力,輪流攙扶該女子慢慢往下撤,成功將其帶回營地。
今年5月,謝如祥和范江濤被廣東省推薦為第十五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候選人。
時隔兩年再提及此事,謝如祥向南都記者表示,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qū),登山者自身體能都有限,因而途中遇到遇險者不施救,并不會被苛責。但他們還是選擇了救人,并且能夠將其救活,也是機緣巧合。
“沒有想過‘該不該救’,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救人。有條件的情況下,救人是天經地義的。”他說,從山上往下撤時,自己腦子里想的是“救她也可能是救自己”。
如今,謝如祥還在繼續(xù)登山運動,上個月剛剛完成了攀登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但他對登頂珠峰已無執(zhí)念。
“學會撤退比學會登頂更難。登山的本質是攀登自己心里的那座山,登頂與否并不重要。因為心里的那座山已經登過了,登頂?shù)南敕ň蜎]那么強烈了。”
他說,如果以后還有機會,或許會再去登一登珠峰北坡。
啟示:既看腳下也要望遠
“只有站在最高點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人類的渺小。”
登頂珠峰帶給劉思汝最大的成長和收獲是,讓她學會更加寬容地看待一切。
劉思汝說,登頂后,她抱著夏爾巴向導哭了整整兩分鐘。“心情很復雜,所有情緒都在那一刻爆發(fā)。調整心情之后,環(huán)顧四周,看到所有山峰圍繞著珠峰,地球果然是圓的,人永遠是在相遇的路上。那一刻,所有東西都釋懷了。”
“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珠峰只是我攀登的眾多山峰之一。”談及登頂珠峰后的感受,陳濤向南都記者表示,雖然每一次經歷都很難忘,但他對登山的熱愛,并不會因登過珠峰而停止。
在他看來,登山的“成功”與“失敗”并非由登頂來定義,“毫發(fā)無損地回到家里就是成功”。
陳濤和隊友攀登珠峰。
對賴朝陽而言,登頂珠峰是他60歲之后的人生重啟。在他心中,登山不單單是一項運動,更是一座跨越地理與心靈邊界的橋梁。
賴朝陽是東莞清溪人,同時擔任了清溪內地港人聯(lián)誼會副會長、香港清溪同鄉(xiāng)會九鄉(xiāng)分會會長,長期從事促進莞港兩地的交流與合作工作。
粵港澳三地攜手承辦的十五運會,正掀起活力熱潮,大灣區(qū)也迎來更多的發(fā)展機遇。而登山愛好者通過運動增進交流與了解,正是大灣區(qū)融合發(fā)展的生動寫照。
賴朝陽對此有切身的體會。他告訴南都記者,在清溪的登山徑上,他常遇到香港山友,大家用粵語交流路線時,倍感親切。而策劃公益登山活動時,香港社工分享的國際籌款經驗與本地志愿者的鄉(xiāng)土智慧碰撞,往往催生出更接地氣的方案。
“登山需要既看腳下巖石,也望遠方山峰,我的工作也是如此。既要解決港人子女入學等‘腳下問題’,也要策劃如共建大灣區(qū)青年科創(chuàng)營地這樣的‘遠方目標’。”他表示,這種由登山運動淬煉出的長期主義視角,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工作。
賴朝陽攀登珠峰。
“登山讓我深刻體會到‘共攀高峰’的團隊精神。無論是跨越山脊的協(xié)作,還是登頂時共享的震撼,都讓我更堅信莞港融合需要這種‘同一條繩上的伙伴’意識。”他說。
今年首屆“尼泊爾珠峰登頂者峰會”在加德滿都舉行,深圳市登山戶外運動協(xié)會作為聯(lián)合主辦方之一,邀請了80余位山友與會,共同探討高山生態(tài)保護、氣候變化應對與登山文化傳承。深圳登山協(xié)會執(zhí)行副會長曹峻作為珠峰登頂者代表,也在會上分享了自己2013年登頂經歷。
曹峻向南都記者表示,深圳作為全國登山愛好者登頂珠峰人次最多的城市,廣東籍及在深的登山愛好者們將繼續(xù)傳承“不止于攀登”的向上力量,不斷挑戰(zhàn)登頂珠峰的壯舉。攀登珠峰不僅體現(xiàn)了廣東人務實、堅韌、敢干的嶺南文化精神特質,這種攀登精神也激勵著廣東人在各行各業(yè)中開拓創(chuàng)新、勇攀事業(yè)高峰。
出品:南都即時
監(jiān)制:王佳
統(tǒng)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采寫:南都記者 張倩寒 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