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冠脈造影手術做得很順利,術后還跟醫生握了手,家屬剛松一口氣,人卻在5小時后突然猝死。誰也沒想到,這場看似小手術,最后鬧出了人命。
不是醫療事故,不是醫生操作失誤,甚至術前術后流程都合規。真正出問題的,是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常識”:術后監測。
這不是個別現象。在我行醫的三十年里,太多病人死得不該死,其實不是因為病,而是因為人對病的低估。
冠脈造影是個什么東西?說白了,就是插根管子到心臟的血管里,看看有沒有堵。現在這項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一般20分鐘搞定,創傷小,恢復快,很多人甚至當天就能出院。
所以大家都以為它“沒事”,甚至一聽醫生說“可以做造影”,就覺得是好消息,意味著問題不嚴重。可你知道嗎,造影能查出問題,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
別看它只是查查血管,有的人做完就進了ICU,有的人甚至沒挺過當晚。冠脈造影后猝死,不是偶發,而是有統計數據的。
根據多項國內研究,造影術后24小時內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在1%~2%之間,而其中的致命事件,多數集中在術后6小時內。
也就是說,江蘇這位老人的死亡,不是“極端個案”,而是風險區間內的悲劇。
那問題在哪?為什么一場術后本該進入觀察期的操作,最后卻變成了生死錯位的終點?
我看到這個新聞,腦子里第一時間想到三個字:再灌注。
這三個字,聽起來像高考作文題,其實是冠心病治療里一個很關鍵的概念。
簡單說,當血管被打通之后,血流重新灌注到原來缺血的心肌區域,這本來是好事,但有時候,恢復的血流反而會像洪水一樣沖毀“堤壩”,引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這種再灌注損傷,術前術中幾乎無法預測,只能靠術后嚴密監測來及時發現。
這位老人,術后被送回普通病房,血壓、心電、氧飽和度都穩定。醫生巡查時一切正常。可就在術后第5小時,他突然心跳驟停,搶救無效去世。沒有預兆,也沒有呼救的機會。
你可能會問,怎么可能連征兆都沒有?
有時候,致命的事就是悄無聲息地發生。尤其是在一些高危人群身上,比如高齡、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有既往心肌梗死史的病人,他們的神經反應遲鈍,對疼痛和不適的感知不敏感,等到臨床指標出現波動,往往已經來不及。
我見過一個70歲老太太,造影后感覺還挺好,自己下床上廁所。可不到兩個小時,忽然臉色發白,倒地不起——室顫。還好當時病房有除顫儀,電了一下拉回來。如果當時護士在樓下吃飯,她就沒命了。
你說她術后有沒有癥狀?有。她說“心里有點悶”。但她習慣了這感覺,以為沒事。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高風險病人術后“自己覺得沒事”,往往最危險。
江蘇這位患者,術后安排的不是重癥監護,而是普通病房。醫生確實做了規范的術后觀察,但沒安排連續心電監測。就是這個“沒安排”,成了致命一擊。
我不是在說醫生有問題。現實情況是,很多醫院的資源有限,ICU床位緊張,必須優先給更嚴重的人用。但這也暴露出另一個問題:我們對“術后觀察”的輕視。
很多人以為,開完刀,事情就結束了。其實手術只是開始,真正決定生死的,是術后的72小時。
冠脈造影雖然是個檢查,但它也是干預操作。造影劑有腎毒性,導管可能引發血栓,甚至誘發腦卒中。很多人術后出現短暫意識模糊,被認為是“疲勞”,結果第二天就發現是小腦梗塞。
更值得警惕的是術后抗凝藥物的使用。為了防止血管再堵,術后一般會用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藥物。但這些藥物一旦用量稍高,或者病人腸胃脆弱,很容易引發消化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
有個病人術后回家休息,晚上開始肚子疼,以為是吃壞肚子,凌晨拉血送來醫院,出血性休克,搶救了三天才脫離危險。
很多“術后反應”,其實是致命信號。
那我們普通人能做什么?
第一,不要低估任何一次“微創手術”。冠脈造影、胃鏡下止血、膽囊切除,這種“看起來簡單”的操作,其實都可能引發系統性反應。術后一定要爭取監護病房觀察,至少要有心電監護。
第二,不要自作主張下床活動。很多人術后醒了就想動,覺得“我恢復得快”。但術后血壓不穩、心律未定、血管剛通,一站起來就可能引發低灌注性暈厥。站起來快,倒下去更快。
第三,術后千萬不能忽略小癥狀。哪怕只是覺得心慌、胸悶、出汗、惡心,都要立刻告訴醫生。不要硬扛,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打擾醫護人員。
第四,不要擅自停藥或加藥。很多病人怕出血自己停了抗凝,結果血管又堵上了。也有病人覺得效果不夠,自己加量,結果引發大出血。任何藥物調整,都必須醫生說了算。
第五,家屬要提高警惕。老人術后,有時候自己說不清不舒服,家人要多問、多看,多跟醫生溝通。不要覺得醫生講完術后注意事項就萬事大吉了,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江蘇這位患者的死亡,醫生說了一句話:“我們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以為他已經沒事了。”
這話我聽著揪心。不是醫生不盡責,而是我們整個醫療系統和社會,對術后風險的集體誤判。
我們太信任“術后恢復”的表面現象,太依賴“病人主觀感受”,太忽視“潛在風險的窗口期”。
冠脈造影術后死亡,其實是一種系統性低估導致的悲劇。
這事之后,我建議我們科室對高危病人術后觀察至少延長12小時,必須連接心電監護。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多一分觀察,就多一分生的機會。
手術是醫生的技術活,術后觀察,才是團隊的綜合能力。我們不能再讓“順利完成手術”成為病人死亡的起點。
術后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場戰斗的開始。
而這場戰斗,是安靜的、隱蔽的、隨時可能爆發的。我們要做的,是在它爆發之前,提前守住。
別相信“看起來沒事”的假象。
真正的危險,往往藏在“看起來都正常”的那幾小時里。
參考文獻: [1]王海濤,劉志強.冠狀動脈造影術后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23,31(4):215-219. [2]李建國,張芳.冠脈再灌注損傷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4,52(2):97-102. [3]陳麗,趙云鵬.冠脈介入術后抗栓治療管理策略探討[J].臨床藥學與治療,2022,20(3):145-150.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