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高處的迷戀,從學會直立行走時就開始了。
家里的門框上,陽臺的護欄上,商場的攀巖墻上,甚至野外的石壁上,如果你看到一群蜘蛛俠預備役,不必驚慌。
人類幼崽飛檐走壁的能力是刻在靈長類動物DNA里的存在。
過去,身輕如猴的小孩哥小孩姐們在攀巖運動上是當之無愧的統治者。
據《2023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顯示,50萬名攀巖愛好者中,80%是青少年,其中青少年平均在10歲左右。
然而現在攀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攻陷。
白天上班,晚上爬墻,已經成為了CBD打工人心照不宣的快樂。
01 染上攀巖后腦子晃一晃都能掉出半袋鎂粉
一旦染上攀巖,人就完了。
首先在化學攻擊上,攀巖鞋就是行走的生化武器。
毫無防備的新人,往往剛一進館就面臨被勸退的風險。
即使躲過了攀巖鞋的攻擊,墻壁上的陳年包漿也能把你熏個夠嗆。
“粉和石頭、汗液的混合,有一股子臭腳味,有幾次我抓到巖點貼近墻壁的時候,人都要昏厥了”。
然而最致命的還是自我攻擊。
當你發現爬過墻的手味,沖得像幾百年沒洗過,這一刻攀巖教會了你什么是自我接納。
除了味大,攀巖還很費人。
要知道沒有哪個墻上飛人的手是水光溜滑的。
攀巖次數多了,手上的老繭就會增多,指關節開始變粗,指紋越磨越少。
于是有一天你發現手指再也套不進戒指,指紋刷不進公司門,Touch ID 解鎖不了電腦,最后連簽證都辦不了,甚至連洗澡都成了當代酷刑,攀巖終于成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
老繭越厚爬得越好,指關節變粗是力量的象征。在攀巖面前,沒有都市麗人,只有鋼鐵美人。
無數次的破皮、淤青、崴腳,都是攀巖入門的勛章。
等到熬過新手保護期,解鎖骨折、手腕TFCC、肩膀脫臼、韌帶損傷,攀巖者的終身成就自此達成。
雖然攀巖的攻擊力太強,但只要嘗試一次就很難再戒掉。
無論在哪手邊有啥,天選練習生們總忍不住扣、捏、抓、握。
這些宛如帕金森患者復健的怪異動作,在旁人眼中難以理解,只有志同道合的圈內人才能心領神會。
這就是攀巖腦的魔性。
自從接觸了攀巖,不管看什么都是墻,不管在哪都想整兩把。
“生活和工作都有可能欺騙你,但攀巖不會。”
盡管又累又痛,攀巖腦們始終樂此不疲地只做兩件事:不是在攀巖,就是在攀巖的路上。
02 從小眾運動到都市剛需攀巖越來越火
攀巖起源于歐洲,起初是專業選手才玩的極限運動。
如今攀巖在國內同時拿下了小學生和年輕人兩個群體,最關鍵的助力來自于競技攀巖入奧。
2021年,東京奧運會首次將攀巖納入正式項目,觀眾第一次被專業選手的表現折服。
在奧運推廣之下,大家逐漸熟知抱石攀巖、難度攀巖、速度攀巖這三個項目。
抱石攀巖,簡單說就是看誰完成線路多。
難度攀巖,是看誰爬得高。
速度攀巖,就是看誰爬得快。
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選手鄧麗娟、伍鵬在女子和男子速度攀巖項目中雙雙奪得銀牌。
網友驚嘆其速度之快,“毛肚還沒涮好,他就爬上去了”“快到一張live圖就能播完比賽全程”。
在奧運的帶動下,攀巖隨后被納入整個體育發展體系,中國攀巖運動的熱度也越來越高。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大陸地區(不含港澳臺)現有商業攀巖館數為636家,首次超過美國。
尤其是一線城市,上海、北京、深圳的巖館最多。在上海半徑5公里能找到十幾家巖館。北京的很多巖館氣氛也很好,很多營業到十一二點,甚至還有24小時不關門的。
此外,在戶外的拉動下,野攀(室外攀巖)也相當火爆。
廣西陽朔,無數攀巖人魂牽夢繞的快樂老家,有1200多條攀巖線路和70多處巖壁。
許多攀巖大神在此留下了腳印,汗水,勇氣和他們的傳奇beta(線路解法)。
中國攀巖的熱度和勢氣都在大漲。
上個月年僅25歲的中國選手潘愚非,以0.1分險勝法國選手逆襲登頂,成為中國攀巖首位抱石項目世界冠軍。
這是一場世界最高水平的對決,潘愚非面對的不僅是冠軍級別的強勁對手,還有地獄級難度的恐怖線路。
盡管形勢非常被動,潘愚非在預賽四號線脫落時弄到了腰,在決賽第二條線的脫落又加重了腰傷,左腿甚至有點抬不起來,腰痛發不上力,但還是在最后一刻贏得了比賽。
這場勝利讓中國首次在攀石項目的世界最高領獎臺上升起。
從小眾運動到都市打工人剛需,國內市場對攀巖的接納度越來越高。
如今都市年輕人跟朋友約見面最常去的除了ktv、電影院,攀巖館也成了熱門選項。
03 “做題家”們在攀巖中找到了解題爽感
網紅運動熱鬧歸熱鬧,但各有各的門檻。
徒步,一旦出發,就要堅持數個小時,中途下撤需要很強的心理建設。
飛盤,需要時刻跟進隊友的走位和節奏,不然摸不到盤,找不到參與感。
騎行,最考驗對路況的敏銳判斷,一個不留神騎上 “殺人臺階”,就有膝蓋戰損的風險。
與這些項目相比,攀巖屬于絕對松弛的存在。
當你選擇了攀巖,就意味著選哪條線路、用哪種姿勢、按什么節奏爬、什么時候停下來,都是自己說了算。
不用遷就誰,也不必討好誰。室內環境也都是穩定可控的,不會突然飛出來個意外讓你措手不及。
遇到爬不過去的線,可以自我死磕,也可以請教巖友,甚至還可以坐在一旁偷beta。
攀巖看似充滿對抗,實則擁有一種允許一切發生的包容。
這種可進可退的松弛感,正是年輕人最渴望的生活狀態。
但松弛不意味著徹底的躺平,在自我較勁中獲得解出難題的爽感,才是攀巖最令人上頭的內核。
在抱石攀巖中,每條線路都是一道設計精巧的題目。
初學者往往缺乏經驗和技巧,只能硬碰硬的讓身體先行,或者依靠蠻力嘗試解決。
但越往后越會發現,攀巖需要身心合一。看巖點怎么分布,想好先出哪只手、踩哪個點,就跟解題要分步驟一樣。
成功登頂前,總要經歷無數次滑落,但每一次失敗都會帶來新的思考,每一次成功都在驗證調整的正確性。
這種即時反饋的踏實感,就像在飄搖的生活中突然踩到了堅實的支點。
成功登頂后,那種柳暗花明的成就感,為最缺乏安全感的“做題家”們找到了對抗不確定性的辦法。
而沒有成功也沒有關系,不必為爬不上去的線而躲在角落抹眼淚。
面對同一條線路,有人靠爆發力沖刺,有人用柔韌性迂回,有人只是暫時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法。
所以,為了一個動作死磕一百次,或許就能突然頓悟攀巖的智慧:
跟自己較勁的同時,也得學會放過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