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能源價格再度劇烈震蕩,歐洲天然氣現貨價格環比上漲19.6%,烏克蘭東部戰線單周傷亡首次突破9000人,俄羅斯盧布匯率波動引發資本短線撤離。”——數據來自國際能源署、烏克蘭國防部與俄羅斯央行。
“最后通牒”落空
華盛頓時間凌晨,白宮新聞秘書突然召開記者會,宣讀了一份由特朗普親自簽署的對俄“最后通牒”:俄方須在50天內與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否則美國將對俄羅斯全部出口商品加征100%關稅,并對第三方能源貿易國啟動次級制裁。這份聲明在社交媒體上瞬間刷屏,歐美主要財經媒體均以“史無前例的制裁威脅”做頭條推送。
但市場反應卻極為微妙。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俄羅斯原油期貨在24小時內跌幅不到1.2%,金磚國家貨幣指數反而小幅回升。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僅用一句干脆回應:“俄羅斯已充分預判美方所有可能措施。”歐洲多家智庫在隨后的分析報告中指出,這份“最后通牒”本質上只是拜登時代制裁政策的翻版,缺乏新的實際抓手。美國國內多家智庫專家也表示,特朗普此舉更像是為追加對烏援助尋找政治借口,影響有限。
兩份“大禮”背后的算盤
援助名單曝光后,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兩份“大禮”: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與“采購”烏克蘭無人機裝備。
6月中旬,《基輔郵報》援引烏克蘭國防部消息證實,美方已批準新一批愛國者系統交付。這批裝備雖不屬于美軍最新型,卻極大緩解了烏軍在哈爾科夫與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防線上的防空壓力。美媒普遍認為,愛國者系統的部署將迫使俄羅斯空天軍調整戰術,但無法根本改變戰場主動權分布。與此同時,美國“采購”烏克蘭無人機的消息也在國際輿論場引發爭議。路透社披露,這筆交易實際是一種隱性軍事援助,美方以“采購”名義,實則向烏克蘭直接注入現金。專家分析,由于美軍自身無人機體系早已高度成熟,不存在大規模向烏克蘭采購的實際需求,這一做法更像是在規避國會援助資金撥付流程的約束,為烏克蘭輸血開辟新通道。
制裁與反制裁的拉鋸戰
2025年6月,俄羅斯能源出口已跌至疫情后新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數據顯示,俄能源出口同比下降14.8%,油氣出口收入占GDP比例已降至12.7%。美國財政部發布的新一輪制裁名單,將印度、土耳其等俄主要能源買家列為“次級制裁關注對象”,一度引發新德里與安卡拉市場劇烈波動。
印度能源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印度不會在短期內大幅削減俄羅斯石油采購,但將尋求規避美元結算系統以降低被制裁風險。俄印貿易結算轉向本幣與人民幣,莫斯科交易所外匯成交量創年內新高。土耳其則采取“低調應對”,在數周內平均進口量下調約8%。歐洲能源智庫“布魯蓋爾”報告強調,中俄能源合作已成為俄羅斯穩定經濟的重要支柱,西方制裁難以觸及中俄之間的大宗能源結算。國際評級機構穆迪6月下調俄羅斯主權信用展望,但承認其經濟“短期內具備較強韌性”。
戰場博弈:烏克蘭困局與俄羅斯推進
6月的烏克蘭東部,戰火持續燃燒。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最新統計,6月前兩周,烏克蘭境內戰場傷亡已突破9000人,創下2024年以來單月最高紀錄。哈爾科夫、紅軍城、康城等地區成為俄軍與烏軍反復爭奪的主戰場。據俄羅斯國防部6月19日通報,紅軍城側方的羅金斯克城被俄軍完全控制,南北推進線再次延伸;康城方向則新增10平方公里“灰區”進入俄軍控制。
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方向,俄方首次推進至烏克蘭重要煤礦區,威脅烏克蘭中部電力供應鏈。
烏克蘭軍隊多線苦守,兵力分散,軍需供應受限,西方援助武器到位速度與前線消耗之間出現缺口。烏總統澤連斯基在6月21日公開承認,前線形勢“極其嚴峻”,并呼吁“全球伙伴加速援助”。
“升級”準備與核威懾信號
俄羅斯高層近期頻頻發出“升級戰爭準備”信號。前總統、現任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6月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時直言,俄方已做好應對西方直接介入烏克蘭戰事的準備,不排除“先發制人”打擊選項。這番表態迅速引發歐洲主要國家高度警覺。法國總統馬克龍隨后在布魯塞爾峰會上呼吁歐盟強化防御一體化,德國國防部長公開敦促北約“強化東翼”。
俄方多次重申,無意主動與西方國家爆發大規模戰爭,但會對“北約有實質軍事介入”的一切行動保持高度警覺和戰略反制能力。俄羅斯核武器戰略威懾態勢持續升級,俄國防部于6月26日發布最新核力量演習畫面,展示高超音速導彈部隊快速部署能力。歐盟委員會安全事務專員在緊急通報中警告:“俄羅斯核威懾政策不可低估,歐洲必須保持戰略定力。”
俄烏沖突未來:多重博弈與新變量
俄烏沖突進入第三年,形勢變得愈發復雜。西方國家直接軍事介入風險不斷升高,北約東歐成員國已在6月內多次提升戒備級別。美國針對俄羅斯的制裁不斷迭代,但實際效果受限于全球能源與金融市場的多元結構。中國、印度、土耳其等新興大國在俄烏局勢中發揮著“平衡穩定器”作用,令全球制裁體系難以形成“一刀切”效應。聯合國秘書長6月23日罕見發表聲明,呼吁各方“避免誤判導致沖突升級”,并強調人道主義危機已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制裁與反制裁的經濟較量
金融與能源制裁成為美俄博弈的主戰場。美國嘗試以關稅、金融封鎖和次級制裁“三板斧”切斷俄羅斯與全球市場的聯系。但俄羅斯迅速調整外貿結算體系,與中國、印度等國采用本幣結算,部分規避美元體系。俄羅斯央行連續三個月下調基準利率,刺激內需和對亞洲出口,盧布匯率在6月下旬出現短暫回升。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6月報告指出,西方制裁尚未達到“致命門檻”,俄經濟韌性強于預期。印度經濟學家普拉薩德指出,俄印能源結算體系“去美元化”趨勢已成事實,西方影響力受限。歐盟成員國內部分歧加大,部分東歐國家因能源價格飆升出現抗議潮,布魯塞爾難以統一步調。國際能源署6月30日建議,歐盟應加快可再生能源項目落地,以降低對俄能源依賴。
烏克蘭困局與“援助陷阱”
烏克蘭獲得的西方援助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諸多挑戰。愛國者防空系統雖令俄軍空天軍投送壓力上升,但有限的數量與部署速度難以覆蓋全部戰線。美國“采購”烏克蘭無人機的隱性援助形式,為烏克蘭財政“輸血”,但對戰場即時作戰能力提升有限。6月美國國會就追加援烏預算爆發激烈爭論,部分議員質疑長期援助的可持續性。烏克蘭前線部隊因彈藥補給短缺,不得不采取“輪換防御”戰術,局部陣地反復易手。西方援助武器在運輸與整合中遭遇俄軍遠程打擊,部分裝備尚未形成體系作戰能力。軍事觀察員指出,烏克蘭若無更大規模“質變”援助,難以扭轉局勢。國際紅十字會與聯合國難民署6月報告,烏克蘭國內流離失所人口已突破800萬,糧食短缺與基礎設施損毀加劇人道危機。
大國角力與風險外溢
俄烏沖突已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試金石”。美國試圖通過制裁與軍事援助維護自身全球霸權,同時拉攏歐洲盟友形成戰略合圍。俄羅斯則依托核威懾與能源出口優勢,保持戰略主動。中國在6月接連呼吁和平談判,并加大對俄烏兩國的人道主義援助,強化全球“調解者”角色。印度、土耳其等國在俄烏貿易中尋求利益最大化,規避制裁風險。日本、韓國等亞太盟友加強對北約的協作,試圖防范俄烏沖突外溢風險波及本區域。聯合國糧農組織6月報告警示,黑海糧食出口中斷已讓全球小麥價格同比上漲11.4%,最脆弱國家面臨饑荒威脅。全球資本流動加速避險,黃金、美元資產獲追捧,新興市場貨幣承壓,全球金融市場震蕩。
參考資料:究竟提供幾套“愛國者”?烏方表示有點懵
2025-07-16 20:06·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