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烏克蘭利沃夫市市長薩多維表示,已完成“光榮山”紀念建筑群的拆除工程,挖掘出355具蘇軍士兵遺骸,并準備將這些遺骨用于與俄羅斯交換烏克蘭軍人遺體。
這次的挖墳行動,有兩名死者引人關注。
一位是名為普京的蘇軍少校,另一位則是傳奇特工庫茲涅佐夫。
烏方此舉引發巨大爭議,俄羅斯方面強烈譴責,認為這是對歷史的褻瀆,把英雄的尸骨當成籌碼。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直言“這是非人化暴行”。
(烏克蘭利沃夫市市長薩多維)
這場爭議的中心,是兩位死者背后的象征意義。
首先是那位名為普京的死者,其實僅僅是同名而已,他是一名在1944年陣亡的蘇軍少校,巧合地與現在的俄羅斯總統一致。
更關鍵的是另一位,尼古拉·庫茲涅佐夫,蘇聯二戰特工、被追授“蘇聯英雄”的國家級人物。
他曾多次深入德軍后方,暗殺納粹高級軍官、破壞敵軍情報系統,被視為蘇聯間諜史上的傳奇。
最終他于1944年在烏克蘭陣亡,尸體幾經遷移,最終葬于利沃夫“光榮山”。
對俄羅斯人來說,他不僅是烈士,更是抵抗法西斯和反納粹的象征,是國家榮耀的化身。
如今這座墓被鏟起,遺骨被視作可交易之物,屬于一種羞辱。
在俄羅斯文化中,對先烈的尊重是一種不可撼動的信仰,烏克蘭此舉,無疑觸碰了這一信仰的底線。
而且這背后還有另一個故事。
根據蘇聯官方說法,1944年3月9日,庫茲涅佐夫在利沃夫州布羅迪地區執行任務時,遭烏克蘭民族主義武裝,即班德拉分子包圍。為避免落入敵手、泄露機密,他毅然引爆隨身手榴彈,與數名包圍者同歸于盡。
庫茲涅佐夫當年對抗的是納粹分子,現在俄方對烏克蘭當局的定義也是“納粹分子”,并一再強調要對烏克蘭“去納粹化”,然后烏克蘭當局把反納粹英雄的墳給刨了,這屬于對俄羅斯更加不可接受的羞辱。
(庫茲涅佐夫)
其實,圍繞庫茲涅佐夫遺骸的爭議由來已久。
俄羅斯從2000年初期開始,多次通過官方及民間渠道請求歸還庫茲涅佐夫遺骸,2008年起其侄女多次向利沃夫法院訴請,雖然法院裁定支持,利沃夫當局始終未執行。
但烏克蘭態度始終強硬,特別是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俄烏關系破裂,庫茲涅佐夫墓更被視為“蘇聯占領象征”,成為烏方拒絕妥協的象征性節點。
2020年,俄羅斯一名所謂志愿者深夜潛入墓區試圖盜挖遺骸,被烏克蘭安全部門當場抓獲,事件一度引發外交風波。
到了2025年春季,在烏克蘭文化部的許可下,拆除與挖掘正式啟動,埋藏二十余年的戰爭記憶被掘出,并最終轉化為現在的談判籌碼。
(“光榮山”)
這背后還有另外一件事,之前俄烏在伊斯坦布爾恢復面對面會談,當時談攏的一個就是遺體交換。
根據公布的框架,雙方計劃互換6000具戰死士兵遺體,俄羅斯將先行交付烏軍遺體,烏方隨后交還俄軍遺體。
但協議執行過程中,極度不對等的情況暴露無遺,截至7月中旬,俄羅斯已交付超過5000具烏軍遺體,而烏方交還的俄軍遺體不足100具。
面對如此失衡,烏克蘭內部開始尋找“替代籌碼”,而這批蘇軍遺骨,就被視為了“等價物”。
換言之,烏克蘭深知自己手中戰場遺體嚴重不足,就打起了上一次大戰中戰死之人的主意——用蘇聯烈士向俄羅斯施壓,把曾經的英雄墓園,變成了現在的交易所。
而這在俄羅斯人眼中,是對過去與未來的雙重侮辱。
(烏克蘭拆除“光榮山”現場圖)
數十年前,人類在戰壕中為反法西斯并肩作戰;數十年后,烈士的骸骨竟被當作談判的籌碼。
時代變了,武器變了,敵我關系也早已模糊,但戰爭對人性的撕裂依然清晰如舊。
這種刨墳外交,著實令人唏噓。
本應安息的亡者,被再次挖出泥土,裹挾進新的國家敘事之中,被迫淪為工具。
而這樣的情況,不只是庫茲涅佐夫和普京,還有三百多個被政治喚醒的無名者。
他們曾為理想赴死,如今卻被現實消費,這才是最悲哀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