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法國,人們總是下意識地將其與“浪漫”相連。然而,“法國=浪漫”并非本來就如此。19 世紀雨果、小仲馬和印象派把愛情與光影描繪成全球共享的敘事母版——法國作家把激情、私奔、決斗、生死戀寫成了愛情模板;印象派又把“光與色”的浪漫視覺化。
當這些作品被譯介到清末民初的中國時,“法國故事”幾乎成為了“浪漫故事”的同義詞。
隨后,香水、香檳、埃菲爾鐵塔被政府與商業打包成一套可復制的消費儀式,持續輸出。直到今天,巴黎旅游局大部分的廣告預算仍是圍繞“浪漫場景”投放——埃菲爾鐵塔夜景、塞納河游船、香榭麗舍求婚......一整套可復制的消費儀式不斷給“浪漫”刻板印象續費。
還有法語柔和的語音語調、貼面禮的日常親昵,在外國游客眼里也成了天然濾鏡。而在中國,這一符號被偶像劇、社交媒體平臺打卡模板和奢侈品廣告二次放大,于是法國浪漫從文化傳播變成了最成功的“文化出口商品”,我們則成了最忠實的買家。
然而“浪漫”的標簽背后,有許多法國人過著不那么符合刻板印象的生活——《今生情未了》中的小提琴工匠史蒂芬(丹尼爾·奧圖 飾)即是一例。
史蒂芬愛琴如命,他的生活圍繞著音樂和小提琴展開,好友馬克西姆(安德烈·杜索里埃 飾)所經營的小提琴工作坊幾乎就是他全部的活動范圍。
他在工作坊里帶著徒弟為世界各地的演奏家們做琴、修琴,日復一日,不知疲倦。而他的好搭檔馬克西姆則承擔了外出應酬、結交名流、維護與各路音樂家關系的責任。
《今生情未了》
鳳凰衛視電影臺
7月27日 21:15
即將播出
很多年來,兩人就像這樣,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合作無間,將工作室打理得井井有條,在歐洲音樂圈內也是有口皆碑。
但這樣的平靜被一個突然到來的女顧客打破了。卡米爾(艾曼紐·貝阿 飾)是一位新晉小提琴家,不僅才華橫溢還美艷絕倫,在一場重要的演奏錄制之前,她的琴出現了一些小問題急需處理,馬克西姆接下了修琴的工作,同時也深深為她著迷。
馬克西姆向來是社交達人,自然也是情場高手,流連于許多女人之間對他而言是常態。但這位花花公子卻對好友說:這次真的不一樣。
史蒂芬順著馬克西姆的目光看過去,那個女人似乎確有與眾不同的魅力,但他心中泛起的一點漣漪卻被一貫克制的目光壓了下去。
雖然史蒂芬與馬克西姆是很好的朋友,但他們的性格卻截然相反。史蒂芬不擅社交,喜歡獨來獨往,說話也不像馬克西姆那樣體貼周到,他的不解風情在很多人看來是“不禮貌”,但史蒂芬也沒那么在意別人的評價,蝸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對他而言就很好。
因為修琴的緣故,史蒂芬、馬克西姆與卡米爾的生活產生了許多交集。
在馬克西姆的主動攻勢下,卡米爾與他曖昧升級,兩人進入了預備同居階段。然而史蒂芬卻意外打破了他們原本的計劃。
對于才貌兼備的卡米爾來說,被男人追逐實在是太過稀松平常的事,無論她說什么、做什么,收獲的永遠是男人的支持和肯定,但史蒂芬卻做了大多數男人不會做的事——他出言質疑她,他竟然敢!
其實史蒂芬、馬克西姆與卡米爾三人師出同門,他們都曾跟隨同一位教授學習音樂,在一次教授舉辦的家庭晚宴上,在場的知識分子們高談闊論抨擊流行文化,精英階層們認為把流行歌、街頭涂鴉當做藝術是詆毀藝術,“無法欣賞藝術的人出現在美術館是折辱藝術”。
但卡米爾試探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他們其中有一個兩個敏感的人在這些偉大的作品面前受到觸動呢?”文化應該屬于能讀懂它們的每一個人,而不局限于受過系統審美訓練的精英階層。
卡米爾沒敢直說,但她的言下之意卻被史蒂芬解讀出來,眾目睽睽之下,卡米爾被迫為自己的言論表態站隊,但史蒂芬卻以“沒有自己的觀點”為借口在這場飯局上獨善其身。
卡米爾一邊暗自慍怒,一邊又對史蒂芬的敏銳印象深刻。
后來,以修琴為由頭,兩人多次見面,史蒂芬從來不顧忌她恃才傲物的那一面,任何她做不好的或者感到困惑的事,他都能一下子點出個中要害,在不斷的推拉中,卡米爾對史蒂芬的好感倍增。
然而當卡米爾向著史蒂芬邁出一步時,史蒂芬卻落荒而逃,面對卡米爾激烈的愛,習慣獨善其身的史蒂芬根本招架不住,為了勸退她,他甚至用“這只是一場測試自己魅力的游戲”來羞辱她。
看到卡米爾被史蒂芬傷透了心,馬克西姆也對這個多年老友心生怨憤,三個人的愛情太過擁擠,終究不會有好的結局......
如果說有情感糾葛就算“浪漫”,那這三個人或許稱得上“浪漫”,但實際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典型的“愛無能者”。
用精神分析術語來形容,史蒂芬屬于“回避型”人格:他可以把情感精準投射到無生命的琴上,卻無法承受活人帶來的不確定。他愛卡米爾的方式,是把她“琴化”:量她的指距、聽她的音準,卻拒絕把她當成欲望對象。
有人說他就像《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就算怎樣天賦異稟,也只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終此一生。
而卡米爾則是“表演型”人格,需要觀眾來確認自我。她最初把史蒂芬的沉默當成“高級繆斯”——一個不會鼓掌、卻讓她奏出更好音樂的幽靈。然而當她發現沉默背后其實是“無回應”時,她的藝術身份崩塌,精神也瀕臨崩潰。
馬克西姆看似最“正常”,實則同樣“無能”:他只能用“占有”代替“相愛”。當他發現卡米爾心屬之人是史蒂芬,他的占有欲被戳破,于是有了那場歇斯底里的爆發。愛情留不住,多年友情也這樣分崩離析。
如果你期待一部好萊塢式的浪漫愛情片,想看一對歡喜冤家兜兜轉轉走到一起,那《今生情未了》可能會令你失望,因為三位主角費了好大一番功夫卻都沒走到想要的結局。但過程中的曖昧、糾結、挫折等種種情緒起伏或許正是本片的意義所在——
好萊塢式的浪漫愛情片拍的是夢想,《今生情未了》拍的卻是生活。
真實的人生就是有種種況味,無論前進還是后退,每個選擇帶來的不同結果,終究會成為這個旅程當中的一部分。
遇到下一個卡米爾,史蒂芬還是退縮。
遇到下一個史蒂芬,卡米爾還是挫敗。
遇到下一場三角戀,馬克西姆還是會歇斯底里。
但那又如何呢?人無法改變自己,就接受每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1992年法國音樂愛情片《今生情未了》由克洛德·索泰編劇并執導,丹尼爾·奧圖、艾曼紐·貝阿與安德烈·杜索里埃共同演繹一段因音樂而起的克制三角戀。本片曾在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提名,并最終斬獲銀獅獎最佳影片、費比西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最佳影片及小金獅獎。
愛情片常常難以在主流電影獎項中爭得一席之地,但《今生情未了》卻以愛為切入點,將人生哲學融入其中,終成流芳佳作。
來源:電影臺
編輯:福爾魔歌、Rem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