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8日報道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7月16日刊登題為《歐洲的選擇:威懾還是平衡?》的文章,作者是馬修·布萊克本和阿林娜·卡馬季諾娃。內容編譯如下:
在歐洲安全問題上,爭論的雙方需要相互學習的東西超乎他們的想象。
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堅稱,俄羅斯是北約“最重大且最直接的威脅”,并呼吁防務支出實現“巨大提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婭·卡拉斯宣稱,俄羅斯對歐洲“有一個侵略的長期計劃”。德國總理默茨說,俄羅斯正通過虛假信息和破壞活動發動“混合戰爭”,已在攻擊歐洲。
這正是著名防務安全專家、新近英國《戰略防務評估》報告的聯名作者菲奧娜·希爾的觀點。她聲稱俄羅斯已在向英國開戰。希爾的言論引發反對聲音,有人在《衛報》發表公開信,批評她使用“錯誤的前提”且“缺乏證據”,夸大了俄羅斯的威脅。
盡管這場針鋒相對的論戰范圍有限且流于表面,卻折射出專家們在烏克蘭戰爭及歐洲該怎么應對等問題上存在的主流分歧。
一方是“威懾派”。他們把普京視為“歐洲唯一的戰爭販子”。威懾派自然支持希爾的說法:俄羅斯的終極目標是成為“掌控整個歐洲的軍事霸主”。他們認為,西方過去低估了俄羅斯的威脅,未能投資防務構建起可靠的“硬威懾”,這是重大失誤。他們表示,歐洲必須吸取教訓,動員社會與經濟力量,建立可靠的對俄威懾。
另一方是“平衡派”,主張以外交手段、通過承認力量平衡的新協議來緩和沖突。他們認為,西方對沖突爆發負有部分責任,因為忽視了俄羅斯對北約東擴的安全關切。按此解讀,北約接受烏克蘭加入將徹底打破力量平衡,讓西方占據絕對優勢。
平衡派還認為,西方的一些做法阻礙外交解決,延長了戰爭。在他們看來,戰爭持續不符合人們普遍認為的歐洲利益。他們批評北約“失敗”的戰略,呼吁改弦更張。
“威懾派”與“平衡派”對戰爭的觀點大相徑庭。他們對沖突的道德敘事也截然不同。威懾派往往把平衡派視為隨時準備向俄羅斯讓步的綏靖者。相反,平衡派自比溫和“鴿派”,反對激進魯莽的“鷹派”。他們指責鷹派夸大俄羅斯威脅、忽視沖突升級風險并把一切外交努力都貼上“綏靖”標簽。平衡派認為,北約的“門戶開放”政策帶來的是戰爭而非和平,因此必須放棄。
威懾派與平衡派各有盲區。威懾派通常把烏克蘭沖突的起點定在2022年,基本不承認西方負有責任。他們拒絕戰略共情,不去安撫俄羅斯對西方意圖的疑慮。通過把俄羅斯描繪成生存威脅,他們壓縮了外交空間,增加了攤牌風險。
相反,平衡派往往只盯著西方的“好戰”,卻很少考慮最壞情形。他們也似乎忽視了歐洲團結的必要性,以及為烏克蘭爭取最好協議的需求。
歸根結底,雙方關注點不同。威懾派擔心,對普京的綏靖會損害西方信譽、瓦解國際秩序。平衡派則擔心,夸大俄羅斯威脅會不斷加劇安全困境,導致直接戰爭。難道不能承認,雙方的擔憂都有道理?若目標是持久和平而非永久沖突,歐洲難道不應重新平衡其對俄的威懾與安撫姿態嗎?(編譯/郭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