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援引西班牙媒體《阿貝賽報》的消息顯示,在上周末,烏克蘭第3獨立突擊旅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則震動國際軍事界的戰果。在哈爾科夫地區的戰斗中,俄軍一支部隊成建制的,向一支由無人機和自殺式地面作戰平臺組成的“機器人部隊”投降。
按照報道的內容,該烏軍部隊宣稱,在摧毀數個俄軍掩體后,一臺裝載炸藥的地面機器人逼近一處半坍塌的庇護所,俄軍士兵們為避免被炸,主動投降。隨后,幸存士兵在多旋翼無人機的監視下步行至烏軍防線,被按軍事規程收押為戰俘。該陣地此前已成功擊退烏軍兩輪傳統步兵進攻。此次無人系統的突擊不僅突破防線,還協助烏軍奪取了鄰近戰略要地。
烏克蘭方面強調,整個作戰和俘虜押送過程均由無人系統自主完成,創造了“歷史上首次俄軍在純粹機器人進攻中投降”的記錄。
站在旁觀者角度來看,從戰爭史演進角度上說,此事可以算是技術化戰爭復雜程度的新標桿。它標志著自火藥革命、機械化戰爭后,人類戰爭形態首次出現無人類士兵直接參與卻能完成俘虜押送的顛覆性作戰模式。雖然低成本無人機與無人艇已廣泛使用,但此次行動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系統性作戰能力。
但是,也必須指出的是,當剝離宣傳濾鏡審視技術細節,事件真實性存在顯著的疑點。
首先,是投降邏輯存在致命矛盾。報道稱俄羅斯部隊因“避免爆炸”,而向裝載炸藥的機器人投降。但自殺式地面平臺的核心作戰機理,恰恰是在接近目標時立即自爆以實現毀傷。以烏克蘭廣泛使用的機器狗為例,其設計目標就是抵近工事后自毀。理論上俄軍若發現機器人靠近,判斷爆炸不可避免之后,更應該選擇抵抗或者丟下陣地逃跑,而非幻想通過行為表現出“投降”意圖,去制止已經進入攻擊序列的自主武器。
其次,“俘虜過程”的技術幻想。烏軍描述投降士兵需接受無人機“押送指令”,暗示無人系統具備語音交互能力、或者信號顯示能力。但現役自殺式無人機為最大限度提升爆炸載荷與航速,普遍采用極簡設計。加裝揚聲器、麥克風及相應發光模塊,不僅增加成本,更將顯著增加自重,嚴重削弱戰斗力——每增加100克重量,便意味著減少相應當量的炸藥或縮短作戰半徑。更關鍵的是,在炮火轟鳴的戰場環境中,依靠無人機音頻或者燈光信號,傳達復雜指令的可行性近乎為零。俄軍士兵在無可靠通信保障情況下,竟能理解無人機意圖并服從押送,這無疑不符合基本邏輯。
這些矛盾指向一種可能性:該事件或是烏方精心設計的信息戰。通過渲染“機器人俘虜人類”的科幻敘事,打擊俄軍心理防線,同時爭取西方持續軍援。俄方迄今保持沉默的態度,反而為輿論發酵留下空間。
無論哈爾科夫郊外的投降事件是否存在戲劇性夸張,其揭示的戰爭智能化浪潮已不可阻擋。烏克蘭僅憑無人機與簡易機器人平臺便取得戰術突破,凸顯了無人系統在降低傷亡、持續作戰方面的戰略價值。在烏軍6月攻擊行動中,無人系統已承擔三分之一火力打擊任務。這對面臨復雜安全挑戰的中國而言,是極具前瞻性的警示。當傳統陸權強國的士兵可能向算法指揮的機器投降,昭示著未來戰場規則已被重寫。
解放軍需正視雙重挑戰:一方面,加速構建陸海空天全域協同的無人作戰體系,重點突破集群智能控制、抗干擾通信等關鍵技術;另一方面,必須預研反制手段。正如哈爾科夫戰場所示,廉價無人機可令耗資巨大的傳統防線形同虛設。發展高效電磁壓制、激光攔截及反蜂群戰術,與建設自主無人力量同等緊迫。
戰爭史上從無真正的“終極武器”,但人機協同的智能化戰爭已拉開序幕。在算法逐漸接管戰場的時代,誰能率先實現機器自主性與人類創造力的完美融合,誰便能掌握下一輪軍事革命的制高點——這場靜悄悄的變革,遠比一兩次戰場插曲更值得中國軍隊全力以赴。
消息來源:
1,央廣網,7月14日,《烏軍發布消息稱,俄軍向機器人部隊投降》
2,環球時報,7月14日,《“史上首次” 烏稱俄軍向機器人部隊投降》
3,每日經濟新聞,7月14日,《人類史上首次!俄軍人向機器人部隊投降,由無人機押送收押為戰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