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滬滇幫扶,就像一場跨越3000公里的接力賽,每一棒都要跑得穩和實。”即將結束三年掛職、返回上海的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縣委常委、副縣長禹延亮,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站在金平的土地上,能感受到山鄉巨變的脈搏:從“貧困縣”到“幸福村”,從“輸血”到“造血”,滬滇協作的“4+”模式在這里生根發芽。
自1996年東西部協作戰略部署以來,上海長寧區與云南金平縣結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緣分。29年間,長寧區始終以“上海所能”對接“金平所需”,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6億元,實施513個項目,帶動31.7萬人次受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兩地攜手走出了一條“五聚焦五助力”的協作之路:聚焦基礎設施,讓泥巴路變硬化道、舊村寨換新容顏;聚焦產業就業,從“輸血”到“造血”,幫群眾鼓實“錢袋子”;聚焦教育醫療,讓山里娃能上學、鄉親們看好病;聚焦消費幫扶,“金品入滬”讓梯田紅米、古樹茶走出大山;聚焦社會幫扶,匯聚各方善意,讓溫暖落地生根。
禹延亮說,金平的山鄉巨變觸手可及,而這背后,是滬滇協作精心打造的“4+”模式結出的甜蜜果實——
“鄉村建設+文旅融合”讓美景變“錢景”。馬鞍底鄉滮水巖村投入1870萬元,將蝴蝶文化、梯田風情融入鄉村旅游,2023年躋身AAA級景區,蝴蝶谷藝術節越辦越火,2024年吸引游客12萬余人次,收入超1.17億元。村民們從“守著好山好水窮過日子”,變成開民宿、賣特產的“老板”,日子過得像彩虹般鮮亮。石板寨新村的老鄉更驚喜,從擠挨挨的“小方盒”搬進窗明幾凈的“小別墅”,村寨成了云南邊境幸福村的樣板。
“鄉村建設+邊貿助推”激活了口岸活力。依托地處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前沿的區位優勢,著力打造以金水河國家級一類口岸為中心、金水河鎮那發街村和隔界村為重點的邊貿助推型示范帶。2023年,滬滇資金投入1550萬元,實施那發街村和隔界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黨的二十大代表、隔界村支書普玉忠總念叨:“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的建設,對我們幫助很大,讓老百姓享受到了國家發展的成果,我們也要繼續扛起責任,守好祖國的邊境線。”接下來,2420萬元的交易中心項目將落地,讓中越邊貿之路越走越寬。
“鄉村建設+民族團結”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金平縣世居苗、瑤、傣、哈尼、彝、漢、壯、拉祜(苦聰人)、布朗(莽人)9 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88.35%,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稱號。滬滇協作緊緊圍繞“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要求,先后在哈尼族、瑤族、傣族、拉祜族等8個少數民族抵邊村寨投入6289萬元實施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特別是2024年,投入1234萬元在者米鄉拉祜族聚居地六六新寨實施現代化邊境幸福村人居環境提升項目,幫助“直過民族”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鄉村建設+產業協作”讓群眾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滬滇協作堅持鄉村建設與產業就業“兩條腿走路”,立足各村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地理區位優勢,合理布局優勢特色產業,先后投入7298萬元實施產業發展項目,建成農副產品交易市場5個、倉儲冷鏈物流中心2個、梯田稻谷深加工廠1個、食用菌種植大棚1個,打通土特產增收路、農村電商銷售路、村集體經濟共富路、邊民互市致富路,大力發展美麗經濟、綠色經濟、庭院經濟,讓鄉村既有“好風景”又有“好錢景”,帶動群眾穩定增收。石板寨的鄧富萬算過一筆賬:土地流轉有租金,打工有薪金,年底還有分紅,年人均收入達1.54萬元。“蓋了新房、有了活干,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成績背后,是長寧援滇干部們的默默付出。他們離開上海的家,把孩子托付給老人,在金平的山路上跑壞了好幾雙鞋。有人深夜燈下給孩子寫信,字里行間滿是歉疚;有人跟著哈尼族老鄉蹲在火塘邊,喝著苦茶聊發展;有人把項目圖紙改了幾十遍,就為了讓每一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他們常說:“這不是任務,我們是打心底想讓金平好。”
如今的金平,梯田里孕育著希望,口岸邊涌動著商機,村寨里飄蕩著歡笑。這場跨越山海的接力賽,還在繼續;邊疆大地上的幸福之花,正開得愈發絢爛。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