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離開池底的瞬間,就是善意兌現承諾的時刻”
許愿池的意義,不應僅是祝愿,更應是兌現。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的暖心舉動,恰是對這句話最生動的詮釋。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江蘇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接到求助,一位年卡用戶因2歲孩子重病、醫療費用緊張,致電園方希望退還年卡費。園方不僅迅速辦理退款,還保留年卡權益,邀請孩子康復后免費游園。同時,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母公司江蘇森迪文旅集團捐贈5萬元,并將園內許愿池游客投擲的12083元善款也全部捐出。
相對于高額的醫藥費來說,588元年卡費只是一筆小數目,但對這個家庭而言,每一分錢都是救命錢。若不是走投無路,想必也不會求助動物園退還年卡費。
接到求助后,動物園沒有繁瑣的審批流程,沒有冰冷的條款說辭,不僅退還費用,還保留了年卡權益。隨后,母公司又捐贈5萬元,并將園內許愿池的12083元善款也全部捐出。這一系列暖心行動,比任何公益口號都更有穿透力,也讓“許愿”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硬幣離開池底的瞬間,就是善意兌現承諾的時刻。
其實,動物園每年都會將景觀湖許愿池內的善款定向捐助給紅十字會,這次考慮到小朋友病情比較緊急,治療費用缺口較大,便開辟了綠色通道。動物園讓許愿池的硬幣,發揮了實際意義——善意不該被形式困住,真正的公益,是能彎下腰回應具體的苦難,而再微小的善意只要匯聚起來,就能變成托舉生命的力量。
在“繳費容易、退費困難”的現實語境里,這場暖心互動更顯珍貴。我們見過太多“概不退款”的冰冷告示,而動物園則用行動證明:商業規則里可以有溫度,也應當有溫度。企業愿意為特殊情況讓一步,為困境中的消費者多想一層,贏得的何止是口碑,更是社會對商業文明的信心。
善意的漣漪總在不經意間擴散。用戶收到的不僅是幾萬元善款,更有接踵而至的社會關懷。這種“善意催生善意”的連鎖反應,恰是溫暖最珍貴的特質。
愿患病女童早日康復,去看那些被溫柔守護的動物;更愿更多人懂得,許愿池的意義從不是硬幣沉底的瞬間,而是它最終能抵達需要幫助的人的手心。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韓靜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