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丁燕飛 田莘茹
“感謝您和科室醫務人員用專業和耐心治愈了我的孩子,她中考還取得了好成績!”18日,湖北黃石中考考生家長尹先生(化姓)給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心理科主任徐志鵬發來信息,分享了女兒珊珊(化名)重返校園,“逆襲”考上市重點高中的喜訊。
徐志鵬主任在中南醫院神經心理科青少年情緒與學習障礙門診坐診
14歲的珊珊原本性格開朗,在當地鄉鎮一所普通中學就讀,成績中等偏上。進入初二后,珊珊逐漸變得情緒低落,甚至伴有睡眠障礙、易怒等癥狀,自己也感覺記憶力明顯下降,日間注意力不集中,導致聽課效率也不高,慢慢地她害怕去上學。“她食欲也不好,還偶爾有心慌、胸悶,我們非常擔心。”尹先生回憶,曾經乖巧陽光的女兒大變樣,還經常和大人發生爭執。面對女兒突來的反常,眼看著也要即將升入初三,父母難以接受,帶著她四處求醫,但癥狀始終未見明顯改善。2024年8月,尹先生打聽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心理科專門開設了“青少年情緒與學習障礙門診”,于是帶著女兒奔赴武漢。
神經心理科主任徐志鵬將珊珊收住院治療。經過詳細問診,原來,學業繁重和人際關系問題是導火索。“孩子思維邏輯清晰、自知力正常,經我們評估判斷,她患有青少年情緒障礙。”徐志鵬說,“反常的行為是心理需求的‘報警信號’,而非懶惰或叛逆,家長發現信號后尋求專科醫生幫助是正確的選擇。”
征得珊珊本人及其父母的同意后,徐志鵬團隊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多管齊下。經過數月的綜合干預,珊珊的學習態度和情緒狀態有了顯著改善,重新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今年中考,以年級前三名的成績,順利考上市重點高中。捷報傳來后,尹先生開心地和徐志鵬報喜:“孩子現在睡眠不錯,情緒也穩定多了。”
“早期識別很關鍵,家長需警惕一些信號。”徐志鵬介紹,如行為表現,頻繁抱怨“不想上學”,找借口請假或逃學。作業拖延、應付了事,拒絕討論學習相關話題。早晨起床困難,出現腹痛、頭痛等“軀體化癥狀”,這些癥狀可能為心理壓力所轉化。再就是情緒變化,如提到學校時情緒低落、易怒,或突然沉默。對原本喜歡的學科或課程也失去興趣。此外,還有社交退縮,不愿與同學交往,回避學校活動,手機依賴加劇,現實中社交機會減少。
徐志鵬提醒家長應充當支持者而非施壓者,可以學習以下五個策略科學應對。首先,需要傾聽與共情,避免說教。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比如可以這樣說:“你最近好像很累,愿意和媽媽說說嗎?”其次,降低短期壓力,設定合理目標。與孩子協商調整學習任務,如暫時減少課外班。將大目標分解為小步驟,例如“每天只專注學習1小時”,逐步恢復信心。再者,排查潛在原因。與老師溝通,了解在校表現和人際關系,觀察是否伴隨失眠、食欲改變等,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重塑學習意義感。通過職業體驗、紀錄片等,幫助孩子找到學習與興趣的結合點。鼓勵孩子自主規劃,例如讓孩子決定每日學習順序。最后,嘗試調整家庭環境。避免將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多肯定努力過程。家長需自身保持情緒穩定,減少家庭沖突。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