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感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有時候這些情緒并不會直接以心理狀態的形式呈現出來,而是通過身體的一些異常反應來向我們發出信號。
曾經有個媽媽,帶著14 歲的兒子前來求助。男孩是寄宿學校初二的學生,近一個月反復出現奇怪的癥狀:晚自習下課后回到宿舍,突然感覺喉嚨像被人掐住一樣,喘不上氣來。送到醫院后,耳鼻喉科、呼吸科做了全面檢查,顯示并沒有異常。然而,這種癥狀好像按了 “循環鍵” 一樣,白天在學校頻繁發作,一天五六次,每次持續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可回到家卻又奇跡般地緩解。母親焦急不已,因為醫生說沒病,可孩子卻明明那么痛苦。
男孩的癥狀讓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焦慮的“軀體化” 。當我們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身體就會成為情緒的 “代言人”,以各種各樣的身體癥狀來替我們表達那些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在后續的咨詢過程中,我建議男孩去醫院精神科做專項檢查。檢查結果證實了我的猜測:他并非單純的 “身體疾病”,而是患上了過度換氣綜合征,這是焦慮情緒引發的常見軀體化反應之一。當人處于焦慮狀態時,呼吸會不自覺加快、變淺,導致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過低,從而引發呼吸性堿中毒,出現喉嚨發緊、胸悶、手腳麻木,甚至類似 “窒息感” 的瀕死體驗。
其實,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在男孩之后的兩年里,我陸續接待過四五位類似的來訪者。
一位高三女生,總是在模考時頻繁出現 “心口劇痛”,多次被送往急診,最終確診為焦慮引發的心臟神經官能癥;一位職場媽媽,總覺得 “頭皮發緊、像戴了緊箍咒”,在皮膚科、神經內科輾轉無果,后來發現其實是長期壓抑對家庭矛盾的憤怒導致的緊張性頭痛……
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規律:焦慮情緒往往會通過身體的癥狀 “具象化”。當我們說 “我很緊張” 時,身體可能表現為手抖、胃痛、呼吸急促;當我們壓抑憤怒時,可能轉化為偏頭痛、肩頸僵硬;甚至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 “心慌”“無力感”,都可能是情緒在身體里的投影。
心理學中的 “軀體化”,指的是心理壓力或未被表達的情緒轉化為身體癥狀的現象。大腦的 “情緒處理器”長期超負荷運轉時,身體就會接替成為情緒的 “出口”。從進化角度來看,戰栗、肌肉緊繃本就是情緒的原始表達方式,只是現代人習慣用 “理智化” 去壓抑情緒后,身體才不得不以更隱蔽的方式 “發聲”。
就像這位男孩,在寄宿生活中可能積累了大量無法言說的情緒: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對成績的焦慮、對父母陪伴的渴望…… 而當這些感受被 “男孩子要堅強”“別給老師添麻煩” 等規訓壓制時,身體便以 “喉嚨窒息” 這種極具象征性的方式,替他喊出 “我受不了了”。
身體的各個系統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呼吸系統方面,情緒可以看作是情緒流動的 “呼吸閥”。當我們壓抑憤怒或悲傷時,胸腔會收緊,呼吸變得急促而淺表;而長期壓抑熱情的人,呼吸也可能變得淺表。比如男孩的 “喉嚨窒息感”,焦慮情緒讓他的呼吸變得急促而淺,身體通過 “窒息感” 來試圖傳遞 “我需要停下來,照顧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信息。
神經系統則是情緒能量的 “過載警報”。當情緒能量不斷積累卻無法釋放時,神經系統會通過功能紊亂發出警告,表現出心悸、失眠、頭痛、疲勞等癥狀。比如高三女生的 “心口劇痛”、職場媽媽的 “頭皮緊箍咒”,本質上都是神經系統對長期焦慮的 “過載反應”。
肌肉骨骼系統可以看作是情緒壓力的 “容器”。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如工作壓力大,會導致肌肉持續收縮;而未被釋放的壓力會轉化為慢性疼痛,像肩頸僵硬、偏頭痛、腰背痛等。很多辦公室一族,長期的緊張和壓力無法及時得到釋放,肩頸和手臂肌肉成了 “情緒垃圾桶”。
消化系統就像情緒的 “初篩濾網”,胃更是堪稱 “情緒晴雨表”。日常里,我們常說 “這事吃得消吃不消”,或是 “打落牙齒和血吞,把委屈硬咽進肚子里”,這些看似俗常的表達,其實都暗含著情緒與消化的天然關聯。仔細想想,生活中類似的體驗并不少見。當我們遭遇焦慮,感覺生活亂了套,常常就會 “茶飯不思”,這是焦慮在作祟;而當內心空虛、情感無處安放時,又容易借食物填補,陷入暴飲暴食的循環。在實際接診中,焦慮情緒所帶來的消化問題也屢見不鮮。好比一位職場媽媽,因家庭矛盾積壓憤怒,可又無處釋放,每到緊張時刻,胃就 “跟著遭罪”。
那么,我們該如何從身體信號去解碼心理需求呢?
首先是建立身體覺察日記。記錄下癥狀的具體表現,比如 “喉嚨窒息感,持續 5 分鐘”,以及伴隨的情緒,像 “莫名煩躁”,還有近期發生的事件,例如 “被領導誤解,我沒反駁”。
接著是追溯情緒觸發點。問自己:“這個癥狀出現前,我經歷了什么?當時的真實感受是什么?” 要學會區分表面情緒,如 “生氣”,和深層情緒,如 “委屈”“害怕”。
然后是解讀未被滿足的需求。思考:“這種情緒背后,我渴望的是什么?” 男孩渴望的是 “被理解”“有表達的安全感”,職場媽媽渴望的是 “被家人看見付出”。
最后是用行動轉化情緒。在身體層面,喉嚨緊張時做深呼吸,雙手輕撫頸部肌肉放松;頭痛時用熱敷緩解肌肉緊繃。在情緒層面,可以通過寫日記來表達內心感受,比如 “今天我很害怕失敗,但我允許自己暫時做不到完美”。在行動層面,嘗試向信任的人說出真實感受,如 “我今天被領導批評了,很難過”,或者通過運動來釋放壓力。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軀體化反應并不是 “矯情” 或 “脆弱”,而是身體在替大腦承擔情緒重負時發出的信號。當我們學會傾聽這些信號,就能從 “對抗癥狀” 轉向 “理解需求”,不再強迫自己 “忍住焦慮”,而是去思考:“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真正的心理健康,始于對身體信號的尊重。當我們允許情緒通過身體浮出水面,那些曾被壓抑的心理需求便會顯露出真實的模樣,它們或許是對連接的渴望、對邊界的維護、對自我價值的確認…… 而回應這些需求的過程,正是我們走向更深層自我的旅程。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