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烽火太行。吹奏軍號的,是修武縣周莊鎮101歲的抗戰老兵劉麥林。這位曾在八路軍中央騎兵團、華北野戰軍獨立第七旅二十團擔任司號員的老人,正用布滿皺紋的手摩挲著泛黃的號譜,向圍坐身旁的青年學子講述那段浸透熱血與赤誠的崢嶸歲月。
1942年,17歲的劉麥林投身戰場,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歷經近百場戰斗,身上深淺不一的彈痕刀疤與那頁承載著沖鋒指令的號譜,共同成為烽火歲月的鮮活見證,無聲訴說著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
101歲的抗戰老兵劉麥林正在吹奏軍號。河南理工大學供圖
焦作市坐落于太行山脈南麓,這里曾憑借險峻山勢成為抗日戰略要地,無數將士在太行山10人時,一股
“必須趕在時間流逝前,留住這些珍貴的記憶。”帶著這份使命感,能源學院研究生黨支部迅速成立“太行烽火映八秩?老兵史詩閃光輝”日,師生們循著老兵的足跡,深入武陟、博愛、修武等地,在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協助下,走訪了劉麥林、馮永金、張文君、李興順(曾用名李廣順)、郭子奎等多位抗戰老兵,傾聽那些在歲月長河中愈發厚重的英雄故事。
河南理工大學師生對話抗戰老兵。河南理工大學供圖
99歲的張文君看到同學們胸前的黨員徽章,眼中瞬間燃起光芒:“81年的老黨員!”他顫巍巍地講述起在沁陽、濟源、小寨溝等戰場與日軍拼殺的歲月。槍林彈雨中的沖鋒、絕境里的堅守,被老人用樸實的語言娓娓道來。
修武縣西村鄉圪料返村的李興順(曾用名李廣順)今年99歲,但他仍清晰記得在修武、博愛等地的戰斗細節。村支書李克夏指著他腿上的傷疤介紹:“李老當年在洛陽戰役中負責碉堡爆破,全身多處受傷,炮彈皮至今還留在腿里。”老人淡然一笑道:“比起犧牲的戰友,這點傷算什么?”
95歲高齡仍能清晰還原圍殲木欒店日寇的激戰。“那時候軍民一條心!”他回憶,部隊先切斷日軍補給線,再借夜色突襲,鄉親們悄悄送糧送水、傳遞情報,連孩子都知道幫著放哨。“最終我們端了據點,把鬼子趕了出去!”講到激動處,老人的身體微微顫抖,眼神依舊剛毅如當年,那份穿越八十載的豪情,讓師生們肅然起敬。
2營6連通訊員郭子奎,98歲高齡仍記得馬背上的歲月:“騎兵沖鋒時,馬刀劈下去的聲音,比任何吶喊都有力量!”每一個細節、每一段回憶,都讓青年學子仿佛置身硝煙彌漫的戰場,深刻理解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沉重含義。
河南理工大學師生與抗戰老兵合影。河南理工大學供圖
“抗戰老兵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無畏精神、堅韌不拔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河南理工大學團委書記支光輝感慨道,“留住他們的故事,就是留住民族的根與魂,讓那段抗爭史永遠成為照亮前路的火炬。我們將繼續以‘青春賡續紅色血脈工程’為抓手,組織更多青年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讓紅色基因在代代相傳中煥發新的生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