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挖煤小伙逆襲成博士”的新聞感動了無數網友。北京工業大學應屆博士畢業生“挖煤老三”(網名)在其博士論文致謝中,用平實卻充滿力量的文字,回顧了自己從12歲起跟隨父親下小煤窯挖煤,到高中畢業后在寒暑假從事綁鋼筋、鋪瀝青、扛炸藥等重體力勞動,最終一路攻讀至博士學位的非凡經歷。北京工業大學已證實其致謝內容屬實。這位青年的故事,為我們打開了個體奮斗、教育力量以及社會支持等多重因素交織,改變一個寒門學子命運的場景。
十二歲那年,他第一次跟著父親鉆進漆黑的小礦洞。本該在教室讀書的年紀,卻要蜷縮在狹窄的巷道里搬運煤塊。高中畢業后,當同齡人準備大學生活時,他已在建筑工地綁鋼筋、鋪瀝青,在爆破現場扛起沉重的炸藥包。這些經歷在致謝中被輕描淡寫地提及,卻字字千鈞——它們不是值得炫耀的"苦難勛章",而是生存重壓下不得不承受的重量。但正如他在文中寫的那樣:"艱苦成就了自己",這種認知背后,是對苦難的清醒認知:苦難本身沒有意義,但人在對抗苦難時迸發的生命力,卻能成為照亮前路的火種。
他的求學軌跡頗具啟示性。19歲高考500多分進入專科院校,這個起點在"學霸神話"泛濫的語境下顯得格外普通。他清晰地選擇了“階梯式攀登”的務實路徑。沒有因起點不高而放棄,而是從專科起步,通過專升本提升學歷,再奮力考研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最終成功攻讀博士。
這“三級跳”的每一步,都意味著巨大的努力和跨越。它打破了“一步登天”的幻想,證明了教育的價值在于提供持續的、可銜接的上升通道。對于起點不占優勢的學子而言,認識到并有效利用專升本、考研等制度性階梯,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是實現躍遷的關鍵策略。他的經歷有力地反駁了“第一學歷決定論”,彰顯了持續努力和把握進階機會的力量。
“挖煤老三”的致謝中,充滿了對他人幫助的真誠感恩。本科室友在他考研期間送給他“人生中第一部手機”,這看似微小的舉動,在通訊至關重要的時代,無疑為他的學習溝通打開了重要窗口,是雪中送炭的情誼。
在博士階段,他明確提到了“國家和導師的資助”。如果沒有國家助學體系(如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和導師科研經費的支持,一個需要常年靠高強度打工維持生計的寒門學子,幾乎不可能心無旁騖地投入繁重的博士研究。這些來自同學、師長和制度的實質性支持,構成了他逆襲路上不可或缺的“安全網”和“助推器”。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個體的奮斗固然是基石,但一個能夠提供有效支持的社會網絡和公平的教育保障機制,是讓更多“寒門貴子”夢想照進現實的必要條件。
根據其賬號內容,他本人強調“做事果斷堅決講策略”。這并非空話,而是其行動的真實寫照。從在繁重勞動間隙堅持學習備考,到精準規劃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進階路線,再到面對困難時的不屈不撓,都體現了這種目標清晰、行動果決、講求方法的特質。他反對無效焦慮,主張“思想先行,行動至上”,鼓勵寒門學子深耕專業、提升判斷力。這種將宏大目標分解為具體步驟,并以強大執行力去落實的能力,是逆襲者區別于空想者的核心素質。礦洞和工地教會他的不僅是吃苦,更有在復雜環境中尋找解決方案的實踐智慧。
“挖煤老三”的博士論文致謝結尾,引用了辛棄疾“男兒到死心如鐵”的詞句。這份鋼鐵般的意志,正是他從礦洞走向實驗室最深層的動力。他的逆襲,是個體非凡的堅韌(面對苦難的淬煉)、務實的路徑選擇(階梯式攀登)、有效的社會支持(國家、師友的援助)以及清晰的行動哲學(果斷、策略、執行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條新聞,超越了個人勵志的范疇。它是對“讀書改變命運”這一樸素真理的生動詮釋,尤其證明了這種改變對于底層子弟而言,雖充滿艱辛卻絕非虛妄,值得寒門子弟全力以赴去努力。
這條新聞,也折射出當前教育體系仍需完善的空間。當社會討論"寒門難出貴子"時,或許應該更多關注如何構建更有效的支持系統,讓每個懷揣夢想的人,都能在奮斗路上獲得必要的托舉。畢竟,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僅在于給予平等的機會,更在于為每個起點不同的人,提供可及的上升階梯。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