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7月中旬,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外文宣講團聯合中外大學生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賦能·文化潤心”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走進智能制造企業、非遺工坊、鄉村學校,近距離感受中國科技發展的蓬勃活力,深度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切實領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外語學子服務國家發展、溝通中外文明的使命擔當。
走進企業:智造未來,以語言拓寬國際視野
實踐團隊參觀走訪鄞州區奧克斯集團,在主講員的帶領下,師生們通過智能展廳沉浸式了解了奧克斯集團的企業文化、企業產品以及奧克斯集團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在自動化生產車間中,工廠師傅細致講解了科技制造與智慧制造帶來的變革,從自動化裝配到智能檢測,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中國智造”的速度,成員們感嘆于集團的自動化生產程度,進一步構思了未來科技智能化的宏圖。
參觀結束后,校企雙方就市場人才所需的核心素質與能力展開深入探討,圍繞如何將企業實際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以便構建更高水平的產教融合新模式交換了意見,為中外大學生了解行業現狀、投身實習實踐提供可行參考。
走進非遺:與時光對話,用指尖觸碰千年脈搏
中外大學生循著海味抵達這座東海小城——象山,只為與不會說話的非遺對視:泥土、竹根,這些尋常之物,在他們的指尖將開口說話。青瓷工坊內,轉盤嗡鳴,泥坯在掌心上升起一座微縮的江南。俄羅斯小伙TURSKOV NIKITA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親手制作了一塊青瓷茶胚。雖然剛接觸這項技藝,但他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覺,最終呈現出的作品讓師傅都驚嘆不已。這一刻,泥土不再僅僅是泥土,更是跨越語種的問候。
竹根雕省級非遺工坊體驗館的屋檐下,烈日炎炎,省級非遺傳承人方師傅守著一截貌不驚人的竹根,小小刻刀起落,竹屑紛飛,精美圖案顯現。來自摩洛哥的國際學生OUKJANE MOHAMED第一次使用刻刀,學著師傅的模樣下刀,竹紋的阻力讓她深刻體會到匠人精神的堅韌。中外大學生紛紛感慨道:“這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精神,它需要無盡的耐心與對藝術的熱愛。”親手實操,讓中外大學生在藝術與匠心之間找到了與中國文化的深度鏈接,感受傳統文化的持久溫度。
走進鄉村課堂:以傳統漆扇為媒,傳遞中外文化薪火
實踐團隊來到象山縣墻頭學校,聯合駐扎在此地開展”假日學校“的“語潤阡陌,智照桑榆”青EYE鄉村課堂實踐團隊,與墻頭鎮20余名中小學生攜手一齊體驗非遺漆扇制作課程,感受這項古老技藝的魅力,在每一把漆扇的背后,不僅承載著傳統手工藝的精湛,更承載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希望。
來自德語的國際學生BAATZ ROBIN ALEXANDER(龔羅賓)作為代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在華體驗,他以自己的鏡頭與腳步,記錄下在中國大地上的見聞與感動,從禮儀風俗、語言符號、地域特色、中外差異等視角出發,展現出文化傳承與跨國交流的美好碰撞;外文宣講團成員不僅作為文化講解者向孩子們翻譯內容,更是作為中外交流的紐帶,在互動中打開他們走出大山、看向世界的窗戶,引導他們點燃對世界的好奇、樹立遠大的理想;更有國際學生在溝通交流中與墻頭學校的孩子成為朋友,互相約定成為“筆友”常常聯絡,感受到跨越語言的人間溫情。
向前看,在時代浪潮中踐行青年使命
“‘Amazing’is the word I've uttered the most along this journey!”(太厲害了!是我這一次實踐中說的最多的話),來自烏克蘭的國際學生LYTVYNOVA YEVA感嘆道。從智能制造的前沿工廠到非遺技藝的文化沃土再到鄉村學校的互動課程,兩天的參訪活動串聯起科技與教育、企業與鄉村、實踐與思辨的多重維度,通過走進企業一線,外國語學院學生深入理解技術語言與行業需求;通過文化傳播實踐,實踐團隊不僅成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也是推動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使者。未來,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將持續發揮外文宣講團的品牌效應,持續深化“語言+”人才培養模式,鼓勵中外青年在中外互動中增長才干,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人生價值,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良好青年形象與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