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7 月 18 日消息,據科技日報今日報道,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人員系統分析了月球阿波羅盆地內斜長巖的出露情況,成功識別出了 51 處純斜長巖出露點。它們分布在阿波羅盆地的北緣、南緣、盆底及中央峰環結構上,這意味著嫦娥六號從阿波羅盆地帶回的月球樣品,或包含代表原始月殼成分的斜長巖。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員利用“月亮女神”月球探測器多波段成像儀獲取的觀測數據,并與已知的月球巖石數據庫、模擬光譜以及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斜長巖樣品進行比對,成功找到了 51 處明顯含有斜長巖的巖石出露點。
分析顯示,這些地方的斜長石純度極高,屬于純斜長巖。“它們主要暴露在較晚形成的撞擊坑的坑壁和中央峰上,像是被撞擊事件挖掘出來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研究員郭弟均說。
▲ 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自拍”合影
報道稱,嫦娥六號著陸區位于阿波羅盆地南部月海平原區域,周邊分布多個含純斜長巖出露點的撞擊坑。模擬計算顯示,這些含斜長巖的撞擊坑濺射出來的物質,在嫦娥六號著陸點堆積了超過 10 厘米厚。這意味著,嫦娥六號在挖取月壤時,極有可能會挖到這些來自月球最古老外殼的碎片。同時,阿波羅盆地里還存在一些可能來自月幔的低鈣輝石。因此,嫦娥六號帶回來的“月球土特產”,很可能同時包含原始月殼和月幔物質。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洋表示,這項研究加深了我們對月球背面這片區域原始月殼分布的認識,能夠有力支撐嫦娥六號樣品的研究,為研究月球巖漿洋冷卻過程、月殼-月幔演化等月球早期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據IT之家此前報道,中國科學院 7 月 9 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最新進展,并系統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一年來取得的系列成果,分別揭示了月背巖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