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縫經濟”是高考地理中特色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考點,指在巖石裸露、土層薄瘠的山區(如喀斯特地貌區、花崗巖風化區),人們利用巖石縫隙中的土壤種植作物或發展相關產業的經濟模式。
一、石縫經濟的成因
1. 自然條件限制
(1)地形崎嶇:山地丘陵廣布,可耕地稀缺(如云貴高原“地無三尺平”)。
(2)土壤貧瘠:巖石裂隙中土壤量少、養分不足(如喀斯特地貌區石漠化嚴重)。
(3)水源短缺:地表水滲漏快,蓄水能力差。
2. 人類適應智慧
(1)變劣勢為優勢:利用石縫土壤透氣性好的特點種植耐旱作物(如藥材、果樹)。
(2)立體開發:石縫種植 + 巖石表面附生經濟(如鐵皮石斛、苔蘚種植)。
二、典型區域與模式
三、石縫經濟的意義(高考高頻考點)
1. 生態價值
(1)治理石漠化:植被根系固土蓄水,減少水土流失(如貴州花椒種植使石漠化率下降30%)。
(2)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生態廊道,為特有物種提供棲息地(如巖縫中的珍稀草藥)。
2. 經濟價值
(1)發展特色農產品:逆境生長的作物品質高(如巖石茶礦物質含量高,市場溢價顯著)。
(2)產業鏈延伸:種植→加工→旅游(如浙江“楊梅節”吸引游客采摘)。
3. 社會價值
(1)助力鄉村振興:為山區農民提供就業(如廣西河池石縫桑蠶業帶動20萬人脫貧)。
(2)傳承地方智慧:體現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四、挑戰與對策
五、高考命題方向與例題
1. 成因分析題
(1)例題:貴州喀斯特山區發展“石縫經濟”的自然條件。
(2)答案要點:
①不利:地表崎嶇、石漠化嚴重、土層薄;
②有利: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石縫透氣排水性好。
2. 意義評價題
(1)例題:分析浙江丘陵區“碎石梯田”種植楊梅的生態與經濟價值。
(2)答案要點
①生態:碎石保土蓄水,減輕水土流失;
②經濟:楊梅品質優,帶動加工與旅游業。
3. 可持續發展措施
(1)例題:為福建巖茶產區設計產業升級策略。
(2)答案要點
①科技:培育抗旱品種,推廣巖壁自動灌溉系統;
②產業:開發茶文化研學旅游,注冊地理標志商標。
六、易錯點提醒
1.混淆概念:石縫經濟 ≠ 梯田農業(前者依賴天然石縫,后者是人工改造地形)。
2.忽視科技作用:現代技術(如無土栽培、智能灌溉)可突破自然限制。
3.漏答政策支持:鄉村振興、生態補償等政策是解題關鍵背景。
七、答題模板
1.分析某地石縫經濟的發展條件
(1)自然條件:地形、土壤特性、氣候(光照/降水)、水源;
(2)社會經濟:勞動力、技術、政策、市場需求;
(3)生態適應性:作物耐旱耐瘠特性,生態修復效果。
備考建議:結合具體區域案例(如貴州畢節、福建安溪)記憶,關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范例。石縫經濟是人地協調觀的典型載體,高考常以綜合題形式考查,需靈活運用可持續發展思維作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