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18日訊(編輯 夏軍雄)為避免更高關稅,部分亞洲國家在與特朗普政府的談判中提出愿意增加購買美國產液化天然氣(LNG)。然而,分析人士警告稱,這一策略可能會削弱這些國家實現長期氣候目標和能源安全的能力。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外國商品大舉征收關稅的背景下,增加進口美國LNG已成為亞洲國家與華盛頓談判時最常提出的讓步選項之一。
越南總理在一次政府會議上強調需要加大對這種超低溫燃料的進口,該國政府于5月與一家美國企業簽署協議,將開發天然氣進口樞紐。
日本最大電力公司JERA上月也簽署了一份新的長期合同,自2030年起每年將從美國進口最多550萬噸LNG,合同期長達20年。
美國之前就在推動向亞洲國家增加LNG出口,受特朗普政府強硬貿易政策推動,這一進程明顯加快。
特朗普還曾與韓國討論了總投資達440億美元的阿拉斯加LNG項目,促使韓國官員在6月實地考察該項目。
泰國也表示愿意簽署長期天然氣采購協議,并對參與該阿拉斯加項目表現出濃厚興趣。
菲律賓也在考慮進口阿拉斯加天然氣,而印度則可能取消對美能源進口的相關稅費,以縮小與美國的貿易順差。
亞太能源咨詢公司(APAC Energy Consultancy)的蒂姆·戴斯(Tim Daiss)表示:“特朗普向一系列亞洲貿易伙伴施壓,要求他們增加進口美國LNG。”
他指出,日本即便目前“天然氣供應過剩”,不得不取消項目并轉賣多余燃料給亞洲其他發展中經濟體,仍承諾進一步采購美國LNG。
“這對東南亞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戴斯說。
LNG交易可能阻礙可再生能源發展
專家指出,簽署LNG采購協議可能會拖慢亞洲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步伐。
挪威國際事務研究所能源研究中心主任Indra Overland表示,一旦與美國簽訂長期LNG合同,在全球加速向更清潔的太陽能與風能轉型之際,這些國家可能會被迫維持落后的基礎設施,而這些可再生能源在滿足電力需求方面更具成本優勢、部署也更快速。
他指出,建設天然氣管道、終端設施乃至家用燃氣灶具,都是投資巨大、難以替換的系統,一旦建成,這些國家往往會長期被鎖死在化石燃料路徑上,轉型成本將更高。
Overland還表示,天然氣和煤炭行業中存在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往往會影響政策走向,以維持自身商業模式。
雖然LNG的碳排放低于煤炭,但它仍是化石燃料,排放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構成影響。
LNG交易引發能源安全擔憂
分析人士指出,在地緣政治和市場不確定性加劇之際,與美國簽訂長期LNG協議,可能會對地區能源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Overland表示,核心問題是美國作為貿易伙伴的長期穩定性令人擔憂。“美國不是一個特別可預測的國家。依賴其能源供應是一種高風險行為,”他說。
Zero Carbon Analytics的達里奧·肯納(Dario Kenner)也指出,LNG只有在“既可獲得又負擔得起”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增強能源安全。
“但這一點往往被忽視……而這其實非常關鍵,”他補充道。
在俄烏沖突期間,曾出現本應發往亞洲的LNG船貨被轉向歐洲的情況。盡管亞洲國家如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與美國簽有合約,但它們在競標中輸給了支付能力更強的歐洲買家。
“歐洲發生的事件,雖然看似遙遠,卻能影響亞洲的LNG供應和價格,”肯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