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 阮佳琪
歐盟想跟美國“認慫”,在關稅談判上繼續退讓。法國不答應,倒搬出中國當“擋箭牌”。
據法國BFMTV電視臺等17日報道,當地時間周四,在參加法國最大的雇主聯合會“法國雇主協會”(Medef)舉辦的一場活動時,法國歐洲和外交部長巴羅強調,歐盟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必須保持強硬立場。
巴羅認為,對華盛頓妥協將開創“危險先例”,并使歐盟的公信力陷入險境。隨后,他煞有其事地渲染威脅道:“如果今天我們忍氣吞聲,任由美國對歐盟加征關稅,妄圖‘避過風頭’,那么明天,中國會效仿,美國也會卷土重來,再次加征關稅。”
這名法國外長呼吁,如果在截止日期前沒有與美方達成協議,歐盟應做好反擊準備,要展現出“威懾工具的火力”,“反擊是為了更好地立足。”
他補充說,歐洲并不愿動用這些工具,但如果核心經濟利益受損,就不能排除采取行動的可能。
巴羅還說,“短期內,捍衛我們的利益至關重要;長期來看,維護歐盟的信譽同樣關鍵。”
對于關稅問題,中方一再強調,在關稅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是一貫的,也是非常明確的。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搞保護主義損害各方利益。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另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AA)報道,巴羅在這場會議上還炒作起“產能過剩論”,無端指責中方不尊重國際貿易規則,讓歐洲生產商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
6月18日,對于歐方類似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曾表示,有關言論罔顧事實,充滿偏見和雙重標準,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中國產業發展靠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充分的市場競爭、豐富的人力優勢,靠的是真本事,不是靠補貼。中國新能源產能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作出重大貢獻。所謂“產能過剩”本質上是有關國家擔心自己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意圖以此為借口搞保護主義措施,過剩的是焦慮,不是產能。
法國外長巴羅 資料圖 法媒視頻截圖
上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美國將對歐盟輸往美國的產品征收30%的關稅,并稱該關稅獨立于所有其他行業關稅,若歐盟公司決定在美國境內生產或制造的產品將免除關稅。
特朗普還威脅稱,歐盟必須向美國提供完全開放的市場準入,且不征收報復性關稅。他說:“無論你們選擇提高多少關稅,我們將在30%的基礎上再加收同樣的關稅。”
當地時間7月1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隨即抨擊關稅擾亂大西洋供應鏈,稱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自身利益,考慮“適當反制措施”,但同時也表示“始終優先考慮”與美國達成解決方案。
同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媒發文稱,對美國關稅“強烈不滿”,法國與歐盟委員會一致強烈反對美國宣布自8月1日起對歐盟出口商品征收30%的關稅。
他呼吁歐盟委員會應展示堅定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如果歐美無法在8月1日前達成一致,歐盟應調動包括反脅迫機制在內的全部工具,加速準備“可信反制措施”。法國支持歐委會與美國加緊談判,以期在8月1日前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協議。
據法新社17日報道,當地時間周四,法國經濟、財政和工業與數字主權部部長隆巴爾表示,與美國進行的關稅談判“極其艱難”。
“這些談判仍在繼續,但由于我們面臨的提案并不平衡,談判進行的非常困難,”他在訪問法國東北部城市梅斯時說,“(如果談判失敗),正如美國對我們征收高額關稅一樣,我們必須與歐盟達成一致,對美國進口產品也征收關稅,以實現平衡。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將關稅降至盡可能低的水平,因為高額關稅對經濟毫無益處。”
他補充說:“在一個并非所有人都遵守游戲規則的世界里……我們仍然需要制定保護措施來保護我們的企業,即使這不是歐洲的傳統。”
歐委會正通過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推進談判,目前仍希望通過協商解決問題。
為了與美國達成協議,歐盟此前推遲了其第一輪反制清單至8月6日。7月14日,歐盟委員會提出了第二輪反制措施,考慮對包括波音飛機、汽車及其零部件、波旁威士忌在內的價值720億歐元(約合6029億元人民幣)的美國商品征收關稅。
面對特朗普揮舞的“關稅大棒”,歐盟內部對到底是否應該反制意見不一。彭博社稱,這份反制清單長達206頁,原本涵蓋95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但在經過與企業和成員國數周磋商后縮減至720億歐元。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17日稱,歐委會正在考慮第三輪關稅反制措施,可能涉及限制美國在歐盟的服務貿易和公共采購。
報道分析稱,歐盟與美國在汽車、安全標準、農業及高科技領域的分歧仍然巨大。盡管雙方都不希望貿易戰全面爆發,但特朗普針鋒相對的貿易政策正不斷推高風險。如果事態升級,美國巨大的跨大西洋服務貿易順差,可能會成為“致命弱點”。
來源|觀察者網
延伸閱讀
歐盟:只要美國對歐盟汽車關稅降到20% 就取消對應關稅
美歐關稅談判陷入僵局,為了不在8月1日被美國總統特朗普強征關稅,歐盟打算在其重點產品汽車上退一步。據英國《金融時報》7月17日報道,針對汽車關稅減免,歐盟打算放棄德國汽車制造商提出的復雜的“出口抵消進口機制”設想,轉而向美國提出一個更為簡單的“關稅對關稅”方案。
根據歐盟最新提案,如果特朗普政府將對歐盟汽車的關稅降至20%以下,歐盟將取消對美國汽車出口的10%關稅。
《金融時報》指出,這是歐盟為與美國特朗普政府盡快達成協議、解決最大絆腳石,穩定雙方經貿關系所作出的最新努力。
今年3月,特朗普宣布對外國制造的汽車及零部件征收25%關稅,接著又提出對幾乎所有貿易伙伴加征“對等關稅”。在為期90天的談判期內,特朗普又威脅要從8月1日起,將歐盟現有10%的關稅提高至30%,除非雙方談成新協議。
兩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方面正在考慮若歐盟將汽車關稅降至零,他們可將整體汽車關稅降至17.5%。而歐盟方面此前的想法是一個出口抵消進口的機制,即美國生產的汽車可以免稅進入歐洲市場,以換取其出口到美國的同樣數量的汽車也享受關稅豁免。但這個最初由德國汽車制造商提出的方案因過于復雜遭到特朗普方面的拒絕。
汽車行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特朗普關稅將對其造成沉重打擊。在德國汽車制造商的施壓下,德國總理默茨推動歐盟拿上述方案與特朗普團隊談判。但這在歐盟內部引發了一些不滿聲,法國、意大利等其他成員國認為這一機制對他們國家的車企不利,因為他們在美國沒有設立工廠。
新車停放在德國的一個物流中心里等待出口 視頻截圖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稱,“在我們的討論中,我認為我們走了很長一段路來明確表示:如果你危及那個(出口)模式......美國會輸”。
沃爾沃汽車首席執行官(CEO)哈坎·薩繆爾森(Hkan Samuelsson)則直言,德國和瑞典是向美國出口汽車的大國,歐洲沒有其他國家這樣做,“所以我們在歐盟有點孤軍奮戰”。即使關稅降至20%以下,如果沒有出口抵免,他們也難以經營。
一位了解談判進展的歐洲官員稱,德國提出的抵消機制并不適合所有成員國,特朗普也不太熱衷于此。兩名官員對《金融時報》透露,特朗普更希望有一個“簡潔且易于宣布”的方案,零關稅顯然比復雜的抵消機制更合適。
在美國宣布一系列關稅之前,歐盟對進口汽車征收10%的關稅,而美國對歐盟制造的車輛則征收2.5%的關稅。美國是歐盟汽車的第一出口目的地。2023年,歐洲汽車制造商向美國出口了價值580億美元的車輛和組件,占歐盟汽車總出口價值的20%,涉及近1400萬個歐洲工作崗位。美國汽車關稅將對歐盟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與此同時,“政客新聞網”歐洲新聞版7月17日報道稱,歐盟委員會正在考慮第三輪關稅反制措施,可能涉及限制美國在歐盟的服務貿易和公共采購。
4名歐盟外交官透露,歐洲聯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14日在會議上提出了這個想法,他們正在為針對服務業的反制做準備工作。
圖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很明顯,他們需要開始關注服務業,因為我們或多或少已經在商品上筋疲力盡。如果特朗普帶來了更多像制藥和半導體這樣的重磅炸彈,我們需要手頭有東西。”其中一名外交官說。
據法媒報道,雖然美國對歐洲在商品貿易上存在貿易逆差,但在服務領域是順差。美國科技巨頭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歐洲,美歐每年在服務業的順差約為1000億美元。
不過,多數成員國對此舉持謹慎態度,他們不確定此舉具體能針對什么,也擔心這可能引發華盛頓的進一步報復。就像雙方此前試圖達成一項協議 ,使歐洲免于對其所有商品征收關稅,卻招致特朗普更高30%的關稅威脅那樣。
為了與美國達成協議,歐盟此前推遲了其第一輪反制清單至8月6日。7月14日,歐盟委員會提出了第二輪反制措施,涵蓋720億歐元的飛機、汽車、機械和農產品等項目,正在等待批準。
“政客新聞網”歐洲新聞版分析稱,如果事態升級,美國巨大的跨大西洋服務貿易順差,可能會成為致命弱點。針對服務的目標一直是歐盟內部正在進行的討論 ,但隨著初步協議觸手可及的希望上升,它暫時被擱置了。
分析人士指出,歐盟與美國在汽車、安全標準、農業及高科技領域的分歧仍然巨大。盡管雙方都不希望貿易戰全面爆發,但特朗普針鋒相對的貿易政策正不斷推高風險。歐盟在8月1日最后期限前面臨艱難抉擇——是繼續妥協,還是迎接更激烈的關稅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