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這樣一個場景:
你催孩子快點去寫作業,他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跟你說:
“我為什么要聽你的?”
你會是什么反應?
是發火:“你這是什么態度?”
是委屈:“我是你媽,我還不能管你了?”
還是困惑:“他怎么越來越不聽話了?”
當孩子跟我們說“我為什么要聽你的”時,我相信,大部分媽媽,都會很失落。
自己辛辛苦苦帶出來的娃,突然間,不再是那個乖寶寶了,是個會扎心、會氣人的大孩子了。
一:孩子為什么“突然不聽話”了?
當孩子試探性地跟你說“我為什么要聽你的”時,你先別急著上火、生氣。
他倒不是故意要和你對著干,而是正經歷成長中很正常的一個階段——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想爭取自己的話語權。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大多數事情,都是大人說了算。
必須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些事,全被大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孩子還小時,他沒那個力量去抗爭,多數時候,是乖乖聽話。
但到了7-8歲,他的邏輯開始發展出來,他有了自己的主見,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他開始想:“我明明想這樣做啊,為什么非要我那樣做呢?”
他想為自己爭取一定的“選擇權”、“話語權”。于是,就有了這樣的話語:“我為什么要聽你的?”
他這句話的背后,不是說“你不配指揮我”,也不是“你不能命令我”,而是:
“媽媽,我能自己做主嗎?”
但他可能,沒那么高的說話藝術,所以說出來的話,就簡單粗暴了點。
如果我們只顧著生氣,覺得孩子長大了,要跟我們對著干了,那我們可能就會用權威壓制。
孩子也許表面聽話了,但內心會覺得:“我說了你也不聽?!?/p>
久而久之,他就不愿跟你溝通了?;蛘?,他的叛逆心,會一點點累積,等到青春期,一次性爆發。
二:高情商媽媽怎么回應?
一位寶媽跟我說,她正好經歷了兒子這樣的階段。
當兒子朝她不耐煩地說“我為什么要聽你的”時,她真的是很受傷的。
只是,她很快讓自己冷靜了下來,沒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后來她的回應,堪稱高情商,我們或許可以學習。
①接住情緒,先不回懟
媽媽知道,當大家都在氣頭上時,越溝通,效果只會越差。
于是,她讓自己深呼吸3次,然后看到孩子的情緒:
“你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希望我安排你,你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
兒子一聽這話,語氣也軟了下來:
“是啊,從我回來開始,你就在說‘趕緊去洗手’、‘別把垃圾扔那個桶’、‘別坐那’、‘沒看見我正忙,去幫忙盛飯啊’。
其實很多事情,你不說我也會做啊。
只是你一直讓我做這、做那,別做這、別做那,我就真的很煩。我又不是提線木偶,你指哪我往哪?!?/p>
兒子一口氣說了很多,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平時對孩子的“命令”和“禁令”比較多。
意識到這一點,她便也沒那么生氣了。
②設定規則,讓孩子參與決策
聽完兒子發的牢騷,媽媽想了想,說:
“看來,你有很多自己的主意。那這樣,我們一起商量看,怎么做,能讓我們好好說清楚一件事呢?
比如我想保持家里干凈,我希望你把果皮垃圾扔專門的桶里,這樣不會招惹蚊蟲。
我希望平時做家務你能幫幫我,不然每次我都很累?!?/p>
媽媽給了兒子自主的權利,也愿意尊重他的想法,這時候,孩子就愿意跟她溝通,也愿意配合。
兒子告訴她:
“你別一上來就要求我該干嘛、不該干嘛。你可以告訴我你的想法啊,你說了后,我自然就知道怎么做了。”
媽媽點點頭,她接著問:
“那如果你做的事情,我不同意怎么辦呢?”
兒子接著說:“那你至少也要聽聽我的想法。”
媽媽想了想,又和孩子商量:“要不這樣,遇到有分歧的事,我們一起定個規則。大家一起遵守,這樣就不需要一直說,你覺得呢?”
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感覺到了力量,他自然就認同了。
③引導責任,而不是強調服從
媽媽最后還對兒子說了一句:
“如果有些事我不認可,那我會告訴你后果,你自己要去承擔,不能到時候又讓我去善后。
比如如果你晚睡,早上起不來遲到,或者做作業不認真被老師罰。若老師找我,你得自己去接電話,我不會管?!?/p>
這是一種責任引導法,媽媽沒有威脅孩子,而是告訴他:每一個選擇都會有結果。
兒子聽完后,點點頭。
媽媽把這次孩子的“叛逆”事件,成功地轉化為一次教育機會。
她也從“命令者”的角色,轉為“傾聽者”。孩子也能從這種改變中,慢慢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被動聽話。
長遠來看,這樣的教育方式,比一味地“壓著聽話”更有用。
因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聽媽媽的,他終究要學會為自己做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