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暑假,家長跟我咨詢最多就是就是手機和游戲,要怎么讓孩子放下?壓根沒有一點辦法。
無論家長怎么苦口婆心,怎么暴跳如雷,孩子的手機該怎么玩還怎么玩。
父母溫和一點,孩子還能好好說話,但手機未必能放得下來。
父母但凡語氣差一點,嘮叨多點,催得狠點,孩子立刻變得刺毛和煩躁,甚至跟父母吵起來或軟抵抗。
難道手機就那么難以放下嗎?難道游戲就那么吸引嗎?
換個角度想想,手機的確容易上癮,玩游戲時也的確有很多爽感,能給孩子帶來很多即時多巴胺。
別說是孩子們了,換作成年人,當你心情不好,覺得生活迷茫,情緒低落時,此時你習慣的處理方式:
要么是找點樂子,來修復一下狀態,要么刷會手機,打發點時間,讓自己不至于太難過,要么找朋友聚會,尋求一點熱鬧和安慰。
一個人在情緒低落和喪失自信,遇到坎時,少有人能迎頭而上,本能的都會縮一縮,退一退,找點輕松的事情逃避一會。
成人的釋放情緒和平復方式比較多元,尚且如此難以擺脫內耗,又何況青少年呢?
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逃避的渠道的主體只有家和虛擬世界。除非孩子有很多朋友,熱愛運動,有著豐富多彩的生活。
但往往那些沉迷手機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太多交心的朋友,也沒有太精彩和多元的生活。
他們往往是乖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和規劃指哪打哪。
父母的嚴格要求與事無巨細的參與,讓孩子已經習慣了壓抑和服從。
但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自主意識的覺醒,以及在學業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孩子的想法與情緒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時,父母還用過去的嚴厲與高壓來面對孩子,孩子只會陷入自我否認和自我懷疑,內耗情緒增多時,自然就逃避于網絡了。
因為在網絡中,那是孩子唯一感覺到安全和溫暖的所在。
如果不是現實生活太過于沉悶和骨感,孩子也不會在虛擬世界里,失去自我。
家長既要看到孩子沉迷游戲的現實,也要看到孩子沉迷游戲背后的痛苦與掙扎,遵循3個原則,助力孩子放下手機:
第一個原則:父母不要看到手機,就貼標簽視為洪水猛獸。
有很多父母對于手機恨之入骨,一看孩子玩就上火就開罵,特別憤怒。
覺得是手機和游戲毀了孩子,讓一個原本上進的小孩變成廢物。
手機只是一個導火索,即便孩子不玩手機,學習也未必不會暴跌。
家長也要看到孩子迷戀手機的背后,也有著孩子的正向需求,比如手機給孩子提供的情緒價值,讓孩子覺得滿足和有意思,讓自己回彈的信心。
任何負面事情中,都有其正向動機,父母后退一步,就能看到更多表面背后的真相。
第二個原則:覺察和理解孩子玩手機背后的無奈與內耗,多給正向賦能
那些沉迷手機的小孩,往往都是早期被父母管得特別嚴格,要求很高,高壓高控的孩子。
在父母的嚴厲之下,孩子不得不順從,但到了青春期后,孩子就自然反抗了。
前期有多溫順,反抗時就有多激烈,那些被壓抑的情緒,被高控的乖孩子,反抗起來就徹底爆發了。
這時父母一見品學兼優,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像變個人一樣,就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手機這個罪魁禍首。
手機只是一個媒介而已,出問題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前邊高壓高控,后邊控不住就翻車了。
父母看到孩子內心的委屈與無奈,意識到自己前期教育方式偏頗才導致了孩子當下的心力不足。
調整反饋方式,從負面評判到正向鼓勵,孩子才能慢慢放下手機。
第三個原則:不要心急改變孩子,多創造一些外出和相處機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著急焦慮,都能理解,但太著急時,反而自己成為新的問題。
一心想改變孩子,往往會加速問題的激化。
如果手機和游戲已經成癮,短時間是不可能有改變的,不妨從修復跟孩子的關系,然后創造更多與孩子溝通與外出。
讓孩子多找點事情做,從做事中體會樂趣和有意思,變相玩手機時間就少了很多。
硬碰硬的強勢干預,或者太心急的父母剛做出略微改變,就想讓孩子有大幅改變,這壓根是不可能的。
沉迷游戲是一個冰凍三尺的過程,除了癮還有匱乏的價值感,歸屬感,安全感和勝任感,以及被需要,被尊重和被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