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即將進入末尾之時,國民黨蔣介石就已經將魔爪伸向了我黨。國共兩黨雖然都認為,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國家需要進入統一,但是國民黨蔣介石卻想要一黨獨大。
在國民黨毫不退讓的強勢下,最終國共走向了戰爭,解放戰爭拉開序幕。解放戰爭中,我軍遼沈戰役首戰大捷,但是真正一戰定乾坤的,還要說淮海戰役。那么我軍到底是如何獲得淮海戰役勝利的?杜聿明晚年說出了答案。
淮海戰役,一觸即發
我軍籌劃淮海戰役已久,比國民黨所謂的徐蚌戰區規劃要久遠的多。自遼沈戰役打響以后,我中央軍委曾下令讓粟裕華野南下過江,但是粟裕拒絕了這一要求,并與中央軍委詳細訴說了自己的思路,認為現在過江不甚適宜。
中央軍委最終同意了粟裕的請求,并且讓粟裕的華野與劉伯承的中野相互配合。粟裕也開始著手準備發動一場大的戰役,畢竟中原之地早已流傳這樣一句話“得中原者得天下”。
可以說,我們的準備比國民黨更加充分。反觀國民黨,在遼沈戰役取得失敗后,蔣介石為了給遼沈戰役的失敗找回場子,開啟了徐蚌戰區規劃,要求黃百韜部隊駐守徐州外圍,尋求機會,剿滅我華野。
但是這一舉措卻恰巧讓徐州黃百韜軍團成為了甕中之鱉。粟裕看到黃百韜兵團側翼空虛,迅速做出圍殲反應,對黃百韜實施了包圍。
蔣介石此時剛剛任命的司令官劉峙在軍事上可謂算是一個無用之人,與副司令杜聿明相差甚遠。在黃百韜被圍殲之時,劉峙還在尋花問柳,對軍事不管不問全部推給了杜聿明。
杜聿明知道黃百韜被圍困后,立馬坐飛機來到徐州,立馬做出了一下部署,他認為黃百韜兵團應當固守不出,死守拖住粟裕的華野。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騰出手去收拾劉伯承的中野,以黃百韜的全部家當,去消耗我軍有生力量,這部棋可以說走得相當巧妙。
但同樣的,風向也是極大,蔣介石知道此計劃后,由于愛惜黃百韜,沒有聽從此計劃,還是按照原定計劃解救黃百韜。從這時開始,就徹底斷送了國民黨部隊贏得淮海戰役的機會,此時的回援將國民黨的防守戰線徹底崩潰,黃百韜也就此斷送。
奠定勝局,黃維覆滅
黃百韜兵團被殲后,國民黨在淮海地區已經沒有了人數優勢可言。但憑借著優良的裝備,想要贏下我軍也未嘗不可,但可惜的是,馳援黃百韜,讓國民黨的戰線自己撕出了口子。
外圍和被困的國民黨部隊根本突不出我軍防線,我軍圍點打援,一點點消耗掉了國民黨部隊的有生力量。更可氣的是,杜聿明在看到黃維兵團被圍后,甚至必須殊死一搏解救黃維,但是奈何國民黨內部爭斗太過兇殘,友軍之間見死不救已成習慣。
最終,黃維軍團全部被殲,淮海戰役基本已經奠定勝局,國民黨已無力在淮海地區與我軍抗衡。
這場勝利一方面是我軍指戰員指揮得當,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國民黨內部問題,使得我軍打起來更加輕松。但實際上,還有一層原因,這層原因直至杜聿明晚年,才說出來。
外行指揮內行
打仗最忌諱的一件事,那就是外行指揮內行。實際上,蔣介石的政治天賦還是有的,作為一名政治家,他玩政治的手腕還是非常不錯。但是,對于軍事來說,蔣介石的天賦遠遠不及他的政治天賦。
所以,在戰爭的走向以及指揮上,他遠遠不及毛主席。但是他偏偏又是控制欲比較強的人,軍事政治一把抓,最終軍事沒抓好,政治經濟更是沒抓好。
可以說,淮海戰役的失敗,有一定程度上都是因為蔣介石的指揮問題。如果按照杜聿明的設想走向,淮海戰役我軍并不一定能贏得那么輕松。從戰役的角度來看,一旦華野攻擊黃百韜遭受到挫敗,久攻不下,杜聿明一旦帶人打中野,圍魏救趙,我軍必陷入被動。
放棄攻打到一半的黃百韜,不僅造成士氣下降,更有可能被黃百韜軍團反沖鋒,此時華野也會陷入被殲滅的危機當中。但是一旦馳援,各軍長官心懷鬼胎,本來的一字長蛇陣反被自己人搞得側翼失去保護,最終走向覆滅。
結語
戰爭的走向是未知的,蔣介石在未知的領域中干涉過多,最終導致了國民黨的覆滅。相反我國對指戰員非常的寬松,除了重大角度問題,中央軍委一般都會支持其決定,讓其大膽去做。更何況我軍協同指揮配合默契,國民黨焉能不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