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語樂壇的舞臺上,單依純一直是備受矚目的新星。然而,在《歌手2025》的舞臺,單依純獨特的氣聲唱法卻引發(fā)了廣泛的爭議,部分聽眾甚至批評其氣聲唱法太“油膩”。
其實,這一爭議的本質(zhì)是技術風格、情感表達與大眾審美之間沖突的集中體現(xiàn),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1、技術層面:氣聲過度運用的聽覺困境
單依純在《歌手2025》演唱的一些抒情歌曲中,如《開始懂了》、《夢一場》,氣聲比例嚴重失衡。因為聲帶振動產(chǎn)生的氣聲頻率過高,所以就導致了咬字粘連感明顯。
像“字尾虛化 + 鼻腔共鳴顫動”的處理方式,讓“荒唐”“堅強”等詞的尾音變得模糊不清,給人一種“半張著嘴黏黏糊糊”的聽感。
與原唱孫燕姿、那英注重咬字清晰度與敘事流暢性的版本相比,單依純的氣聲弱化了歌詞的語義傳達,仿佛歌詞被氣聲淹沒。
這種氣聲的過度運用,使得聽眾在欣賞歌曲時難以清晰地捕捉到歌詞所表達的情感和信息,從而影響了整體的聽覺體驗。
不僅如此,氣聲作為單依純的標志性技術,在多首歌曲中高頻出現(xiàn),甚至在快節(jié)奏歌曲中也強制加入氣聲轉(zhuǎn)音。例如在《思念是一種病》、《舞娘》等歌曲中,這種“萬物皆可氣聲化”的套路,嚴重割裂了歌曲的風格。
歌曲《舞娘》那種颯爽的感覺,被氣聲改造得如同“辣椒蘸糖”般違和,讓聽眾難以接受。這種技術的重復性使用,暴露了單依純在唱法上的局限,也讓聽眾產(chǎn)生了聽覺疲勞。
2、藝術表達爭議:風格融合的錯位之殤
當單依純翻唱孫燕姿、那英的經(jīng)典作品時,她的氣聲唱法與原作精神也形成了強烈的沖突。那英的《夢一場》原本“哀而不傷”,有著直白的痛感,但單依純的氣聲唱法將其柔化為“旁觀者嘆息”,削弱了原曲的情感力量。
孫燕姿的《開始懂了》表達的是成長后的釋然和“痛后清醒”的利落,而單依純的氣聲卻將其裹挾成“朦朧療愈”,失去了原曲的精髓。
樂評人丁太升的總結(jié)其實很到位:“用技巧造情感緩沖層,卻消解了歌曲的靈魂?!边@種經(jīng)典翻唱中的文化錯層,讓聽眾感受到了強烈的不適應,也引發(fā)了對單依純藝術表達能力的質(zhì)疑。
另外,單依純的氣聲唱法還存在模仿爭議。她氣聲掛靠鼻腔共鳴的音色被指刻意靠近王菲的空靈唱腔,但卻缺乏王菲的喉上松弛感,反而因依賴混聲系統(tǒng)顯得“精致卻匠氣”。
在與常石磊合作的《李白》、《一個人跳舞》等作品中,歌曲將氣聲與電子、搖滾元素強行嫁接,加入游戲梗念白和“敦煌轉(zhuǎn)音”,被批評為“技術雜燴”。
聽眾抱怨“常石磊附體式演唱,把單依純的本色淹沒了”。這種實驗性的嘗試雖然展現(xiàn)了她勇于創(chuàng)新的一面,但卻導致了個人風格的模糊化,讓聽眾難以清晰地識別她的獨特魅力。
3、外界評價的兩極:代際審美與傳播語境的影響
在網(wǎng)上我們看到:不同年齡段的聽眾對單依純的氣聲唱法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
懷舊派聽眾期待她延續(xù)《好聲音》時期“清泉式”唱法,如《永不失聯(lián)的愛》,他們批評氣聲是“丟失真誠的炫技”,那種清澈、純凈的唱法其實更能打動人心,而氣聲的加入破壞了歌曲的純粹感。
而新生代的受眾則認為氣聲是“聲音美學實驗”,推崇其將 R&B 慵懶感、民族調(diào)式融入氣聲的創(chuàng)新。
他們更愿意接受新鮮的音樂元素和創(chuàng)新的唱法,對單依純的氣聲唱法有著較高的認可度。這種代際審美割裂,反映了不同年齡段聽眾對音樂的不同理解和需求。
4、傳播環(huán)境放大爭議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歌手 2025》的直播進一步放大了單依純氣聲的“黏膩感”。電容麥直收聲對比修音版更暴露了氣聲的呼吸雜音,被調(diào)侃“像鼻涕甩不掉的拉絲感”。
這種傳播環(huán)境的特殊性,讓單依純氣聲唱法的缺點更加明顯地展現(xiàn)在聽眾面前,引發(fā)了更多的爭議。
此外,單依純早期“淡妝學生妹”形象與近期“妖艷舞臺妝”形成強烈對比,視覺上的“油膩感”反向投射到聽覺評價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聽眾對她氣聲唱法的看法。
5、本質(zhì):技術、情感與成長的三角博弈
對于爭議,單依純是這樣回應的:“我是流動的,寧可犯錯也不要安全重復”,揭示了沖突的核心。
以氣聲為核心的唱法體系雖然展示了她的聲樂控制力,如蜂巢呼吸法、弱混長音,但卻擠壓了情感的自然流動空間。在追求技術創(chuàng)新的同時,她忽略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導致歌曲缺乏靈魂。
23 歲的單依純正處于“抒情繼承人”與“先鋒實驗者”之間搖擺的階段。與常石磊合作深化了作品的藝術性,但也導致了大眾層面的“辨識度模糊”。她在探索新的音樂風格和唱法的過程中,面臨著如何平衡創(chuàng)新與大眾接受度的難題。
說白了,氣聲爭議實則是華語樂壇對“技術流 vs. 感情流”、“經(jīng)典敘事 vs. 解構(gòu)創(chuàng)新”的持久論戰(zhàn)投射。
在音樂發(fā)展的過程中,技術和情感、經(jīng)典和創(chuàng)新一直是相互博弈的關系。單依純的氣聲唱法爭議,只是這一普遍現(xiàn)象的一個縮影。
6、結(jié)語:
眾所周知,華語樂壇從來都在“技術”和“情感”的拉扯里往前走。有人靠技巧封神,有人憑真誠動人,難得的是找到兩者的平衡。
單依純的氣聲爭議,說到底不是氣聲本身的錯,而是當技巧跑在了情感前面,當“怎么唱”蓋過了“唱什么”,聽眾自然會皺起眉頭。
畢竟聽歌的人要的從來不是炫技的盛宴,而是那點能鉆進心里的真實,哪怕它帶著瑕疵,哪怕它不夠精致,也好過被技巧層層包裹的、模糊的嘆息。
舞臺上的燈光暗下去又亮起來,單依純還在探索自己的路。或許有一天,她能讓氣聲真正成為表達的翅膀,而不是束縛的枷鎖。
到那時,那些關于“油膩”的爭議,或許會變成她成長路上最鮮活的注腳,畢竟,在華語樂壇的審美暗涌里,每一次探索都值得被認真對待,哪怕它帶著爭議的棱角,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