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宗馥莉們一點空間:資本與輿論,不必對“孤兒寡母”步步緊逼
互聯心聲
最近,關于宗馥莉和娃哈哈的討論又熱了起來。從“接班”到“改革”,從業績波動到個人生活,這位“飲料大王”的女兒似乎始終活在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被放大、解讀,甚至質疑。有人說她“不如父親”,有人揣測她“撐不起家業”,更有聲音將企業的正常調整視為“危機”,把正常的商業探索說成“失敗”。看著這些喧囂,忍不住想說一句:資本的算盤可以打得響,但不必對“孤兒寡母”步步緊逼;媒體的鏡頭可以聚焦,但請多一分體諒,少一分苛責。
宗馥莉的處境,本就帶著常人難以想象的重量。父親宗慶后白手起家,用一瓶瓶飲料筑起商業帝國,這份家業里藏著一代人的奮斗與傳奇。當父親離世,這份重擔驟然落在她肩上時,她接過來的不僅是一家企業,更是無數員工的生計、一個民族品牌的未來,以及父親留下的精神遺產。這種“接棒”從不是簡單的權力交接,而是在萬眾矚目下的“負重前行”——做得好,是“應該的”;稍有差池,便是“辜負”。
可商業世界從沒有永遠的坦途。娃哈哈走過三十多年,從短缺經濟到過剩時代,從線下為王到線上爆發,市場環境早已天翻地覆。宗馥莉要做的,不是守著“老字號”吃老本,而是帶著這艘巨輪在新的浪潮里轉彎。改革總會有陣痛,試錯難免有代價,這是所有企業轉型都會遇到的難題。可到了她這里,正常的商業調整被解讀為“失控”,合理的戰略布局被質疑為“能力不足”,甚至連她的穿著、談吐都被拿來與父親比較,仿佛她必須復刻上一代的成功,才算“合格”。
更讓人不適的是,“孤兒寡母”這個標簽,常常被有意無意地放大。似乎在一些人眼里,女性接掌家業本身就是“弱勢”的象征,稍有波動便成了“撐不住”的證據;似乎失去了男性家長的庇護,她們就該被資本的風浪吞噬,被輿論的口水淹沒。可別忘了,宗馥莉從海外留學歸來后,從基層做起,深耕飲料行業十幾年,她對企業的理解、對市場的判斷,早已在實踐中打磨成型。她不是溫室里的花朵,而是在商業場里摸爬滾打過的從業者,憑什么要因為“女性”“接班”的身份,就被戴上有色眼鏡?
資本逐利本無可厚非,但請記得,企業不是冰冷的數字游戲,而是無數人的生計所系。娃哈哈背后有上萬名員工,有遍布全國的經銷商,有幾代人的消費記憶。對企業的過度唱衰、對掌舵人的惡意揣測,傷害的不僅是一個品牌,更是無數普通人的生活。媒體追求新聞價值也合情合理,但請少一些捕風捉影的“內幕”,多一些對商業規律的尊重;少一些非黑即白的評判,多一些對轉型艱難的理解。
這個時代,對女性創業者、繼承者的要求本就更苛刻。她們要證明自己“夠專業”,還要對抗“不如男性”的偏見;要扛起事業的責任,還要應對“顧不顧家”的閑言碎語。宗馥莉面對的,何嘗不是許多女性在權力場、商業場都會遇到的困境?
其實,我們更該看到的是:一個女兒接過父親的旗幟,試圖讓老字號在新時代活下去、活得好,這份勇氣本身就值得尊重。她或許會犯錯,或許有不足,但誰的成長沒有代價?誰的轉型沒有坎坷?
資本可以理性評估,但不必用“唱衰”施壓;媒體可以客觀報道,但不必用“放大鏡”苛責。給宗馥莉們一點時間,一點空間,讓她們在商業的風浪里慢慢成長。畢竟,真正的敬意,從來不是看一個人站得多高,而是看她在負重前行時,我們能否少扔一塊石頭,多給一份理解。
作者:互聯心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