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年前,特朗普揮舞著關稅大棒,誓要讓中國"付出代價";四年后,他卻說要用"非常友善的方式"競爭。
這種180度的態度轉變,不是特朗普良心發現,而是美國在多重現實面前不得不做出的"戰略妥協"。
從"極限施壓"到"友善競爭",這8個字的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讓美國改弦更張的故事?
作者-彤
稀土"卡脖子":讓特朗普不得不低頭的那張牌
五角大樓緊急通報的那一天,華盛頓終于意識到什么叫"被人卡著脖子過日子"。
今年4月,特朗普對中國AI芯片等產業加征關稅的第二天,中國立馬出手了。
對部分稀土金屬及其制品設立出口許可,這一招直接打亂了華盛頓的節奏。
稀土,看起來不起眼,實則是高科技產業的"維他命":量少但關鍵。
無人機、導彈、AI芯片、電動車馬達,樣樣都離不開這些"土疙瘩"。
而中國在全球稀土加工環節占據約90%的市場份額,供應鏈優勢顯著。
這一舉措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的影響,比任何制裁都要立竿見影。
芯片制造商減產15%,這個數字讓華爾街都緊張了。
《華爾街日報》5月初披露,五角大樓內部已經發出緊急通報。
甚至考慮啟用軍事戰略庫存應急,這在和平時期是極其罕見的。
特朗普團隊這時候才意識到:繼續硬壓下去,只會讓自己先"脫層皮"。
說白了,技術封鎖玩得再花哨,關鍵資源被人控制,一切都是空談。
于是態度轉軟,話術轉彎,這不是妥協,是現實的無奈。
6月,劇情開始反轉。
美國不僅主動尋求談判,還將部分關稅稅率從84%降至10%。
甚至取消了對華"芬太尼關稅",這種轉變讓人直呼意外。
當"鐵桿盟友"開始"叛變":美國人發現自己越來越孤單
更讓特朗普頭疼的是,"鐵桿盟友"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盤。
馮德萊恩要訪華了,這消息傳到華盛頓,簡直像是當頭一棒。
中歐剛剛宣布,取消對彼此立法機構的交往限制。
歐盟委員會主席即將訪華,預計將與中國在科技、綠色能源等領域展開新合作。
歐盟此舉,不止是修復關系,更是釋放信號:歐洲不愿再為美國的對華政策買單。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也踏上訪華行程,為期一周。
中澳正就油菜籽、葡萄酒等貿易項目加緊談判。
澳大利亞曾是特朗普對華政策的"鐵桿盟友",如今也轉身擁抱現實。
甚至連日本都開始與美國唱反調了。
7月中旬,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青木一彥公開表示,將堅守本國利益。
不會盲目對美開放市場,這話說得相當有底氣。
特朗普此時才發現,過去可以隨便發函加稅,搞供應鏈脫鉤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連澳大利亞、日本、歐盟這些"鐵桿"都開始"反水"了。
轉頭跟中國談合作,這讓華盛頓的政客們倍感孤單。
這些變化讓華盛頓明白一個道理:經濟利益面前,政治站隊顯得有些奢侈。
盟友們不是叛變,而是在理性回歸。
特朗普喊"友善"的背后,是他發現自己"回頭已經沒人"了。
41%對39%:這個數字為什么讓華盛頓"破防"了?
7月16日,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民調,再次給特朗普當頭一棒。
在這24個國家中,4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世界頭號經濟體。
只有39%認為是美國,這個結果讓華盛頓高層都"破防"了。
而在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墨西哥、南非等國家。
多數民眾都認為中國已超越美國,這種認知轉變意義深遠。這種變化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觀感變化。
近年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快速崛起。
"一帶一路"倡議也贏得了更多國家的認可。
同時,美國政府推行單邊主義和霸權外交。
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等,加劇了全球對美國的不信任感。
使得其國際形象下滑,這個趨勢相當明顯。
尤其是在高收入國家中,美國的好感度呈現出持續下降態勢。
以加拿大為例,自2021年起,美國好感度下滑20個百分點。
而對中國的好感度上升13個百分點,這個對比很說明問題。
更有意思的是,35歲以下群體更傾向于看好中國。
在加拿大、波蘭、英國等國,年輕人對中國的好感比老年人高出近30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未來的國際主流輿論,正在悄悄轉變方向。
這類數據,特朗普未必會在公開場合承認,但他不可能不看。
民意這東西,比導彈更能改變世界格局。
他喊"友善"的背后,是試圖拉住全球民意的尾巴。
中國的定力與智慧:在變局中把握主動權
面對特朗普的"友善"信號,中國并沒有急著回應。
中國明確表示,在處理國際關系時,尊重各國的發展道路和文化差異。
強調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分歧,推動全球經濟的共同發展。
這種理念不僅體現在中美經貿領域,也貫穿于全球治理、氣候變化等多個層面。
"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些話,中國說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年。
盡管特朗普曾用強硬手段挑戰中國,但中國始終堅持走自己的道路。
強調開放、合作和互惠共贏,這就是大國的定力。
目前,面對特朗普的"友善"信號,中國的態度很明確。
任何國家的政策轉變,都應當是基于真實的合作意愿和相互尊重。
而非基于一方的壓力或者短期的策略調整。
對于特朗普的言辭,更多的還是要看行動是否真正符合中方一貫的原則。
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快速變化的背景下,中國依然堅持自己的戰略。
不會因為個別國家的變化而輕易改變自身的立場。
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合作的手始終伸著。
但原則不會因為別人的態度而動搖,這就是大國的定力和智慧。
中美之間,山水有相逢,但若無實力支撐,"友善"只能是空話。
真正的外交,是在實力對等下的相互尊重。
特朗普這一錘,定下的是姿態,未來的走向,還要看實際行動。
但無論選哪條路,中國都已經站在更有利的位置。
結語
特朗普的"友善"是實力使然,真正的外交是在對等基礎上的相互尊重。
中美博弈將更加理性務實,合作與競爭將在新的平衡點上展開。
面對變化的國際格局,你認為中國應該如何把握這個戰略機遇期?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