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鳳智同志,1975年4月至1992年4月在南京軍區司令部作戰部黨支部作戰處黨小組參加組織生活,共17年時間。
在人民解放軍那燦若星河的高級指揮員群體之中,聶鳳智司令員宛如一顆最為耀眼奪目的將星,在歷史的蒼穹中熠熠生輝。他的名字,鐫刻在共和國的軍事史冊上,成為了英勇與智慧的象征,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軍人奮勇前行。
戰爭的硝煙彌漫了大半個世紀,聶司令員從戰火中一路走來,身經百戰,歷經無數艱難險阻。他所參與的戰斗,不僅僅是簡單的軍事對抗,更是勇氣與智慧的較量。那些硬仗、惡仗和大仗,每一場都充滿了血與火的考驗,每一場都見證了他的堅韌與果敢。在槍林彈雨之中,他始終沖鋒在前,指揮若定,帶領著戰士們一次次突破敵人的防線,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他的威名,如同驚雷一般在敵人的陣營中炸響,讓敵人聞風喪膽,不敢輕易進犯。
尤其在解放戰爭的華東戰場上,那是一個英雄輩出、波瀾壯闊的時代。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一系列聞名遐邇的戰役,如同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在這些關鍵戰役中,聶司令員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在萊蕪戰役中,面對敵人的重重包圍和復雜的戰場形勢,聶司令員冷靜分析,準確判斷敵人的部署和意圖。他巧妙地運用戰術,靈活調動部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發起攻擊,迅速打亂了敵人的陣腳。經過激烈的戰斗,我軍以少勝多,取得了萊蕪戰役的重大勝利,為華東戰場的局勢扭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孟良崮戰役則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硬仗。敵人憑借著堅固的工事和強大的火力,妄圖負隅頑抗。聶司令員深知此戰的重要性和艱巨性,他親自深入前線,觀察地形,制定作戰計劃。在戰斗中,他指揮部隊不畏強敵,奮勇沖鋒,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經過數日的激戰,我軍終于攻克了孟良崮,殲滅了敵人的王牌部隊,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濟南戰役是一場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攻堅戰。濟南城地勢險要,城墻高大堅固,敵人布下了重重防線。聶司令員精心策劃,采用了多種戰術手段,對濟南城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在戰斗中,他始終堅守在指揮崗位上,及時調整作戰部署,指揮部隊不斷突破敵人的防線。經過艱苦的戰斗,我軍最終攻克了濟南城,為解放全中國打開了勝利之門。
淮海戰役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略決戰。在這場戰役中,聶司令員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智慧和指揮才能。他與其他指揮員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對敵人進行了全面的包圍和打擊。在戰斗中,他指揮部隊靈活機動,穿插迂回,不斷分割敵人的防線,最終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渡江戰役是一場跨越長江天險的壯舉。面對滔滔江水和敵人的嚴密防守,聶司令員精心組織部隊,制定了詳細的渡江作戰計劃。在戰斗中,他指揮部隊不畏艱險,奮勇渡江,迅速突破了敵人的防線。經過激烈的戰斗,我軍成功渡過長江,解放了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上海戰役是一場特殊的城市攻堅戰。為了保護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完整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聶司令員制定了特殊的作戰方案。在戰斗中,他指揮部隊嚴格遵守紀律,文明作戰,盡量減少對城市的破壞。經過激烈的戰斗,我軍最終解放了上海,為新中國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在這場戰爭中,聶司令員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和責任。他指揮著年輕的中朝空軍,與強大的美國空軍進行了大規模的空戰。當時,美國空軍擁有先進的戰機和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中朝空軍則剛剛組建,裝備和技術都相對落后。然而,聶司令員并沒有被敵人的強大所嚇倒,他堅信我軍的勇氣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困難。
在空戰中,聶司令員精心組織訓練,提高飛行員的作戰技能和心理素質。他根據敵人的作戰特點和我軍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靈活多變的作戰戰術。在戰斗中,他指揮飛行員們不畏強敵,奮勇出擊,與美國空軍展開了激烈的空戰。他們駕駛著戰機,在天空中穿梭往來,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經過無數次的空戰,中朝空軍屢戰屢勝,擊落了大量的敵機,有效地打擊了美國空軍的囂張氣焰,保衛了祖國的領空安全。
1975年4月,聶鳳智同志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1977年4月至1982年10月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是瀕海戰區,島嶼設防至關重要。在軍事戰略的宏大棋盤上,每一步落子都關乎著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對于肩負南京軍區領導重任的聶司令員而言,如何提升軍區整體的戰備水平,是他日夜思索的重大課題。經過深思熟慮,他敏銳地將抓軍區戰備建設的突破口首先聚焦在了加強海島戰備建設上。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抉擇,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考量。南京軍區所處的瀕海戰區,眾多海島宛如鑲嵌在大海中的璀璨明珠,不僅是國家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抵御外敵從海上進犯的前沿堡壘,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加強海島戰備建設,提高島嶼防御作戰能力,就如同為軍區的海防鑄就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聶司令員深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為了切實了解海島的實際情況,他毅然親率工作組踏上了前往海島的征程。那一片片廣袤無垠的大海,時而風平浪靜,宛如溫柔的少女;時而波濤洶涌,好似咆哮的猛獸。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他們乘坐著艦艇,在茫茫大海中顛簸前行,駛向那一個個散布在海天之間的海島。
一登上海島,聶司令員便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帶著工作組穿梭于各個陣地之間。那些陣地有的位于陡峭的懸崖之上,有的隱匿在茂密的叢林之中。他仔細地觀察著每一處防御工事,查看其堅固程度,思考著在面對現代先進武器攻擊時是否能夠堅守;他認真檢查著各種武器裝備的配備情況,思索著如何根據海島的實際作戰需求進行優化調整;他還與駐守在海島上的戰士們親切交談,傾聽他們在日常訓練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感受他們堅守海島的堅定意志和奉獻精神。
每一場演練,聶司令員都全神貫注地觀看。他的目光緊緊地跟隨著戰士們的行動,大腦飛速運轉,分析著演練中所展現出的戰術運用是否得當、部隊協同是否流暢、應急反應是否迅速。一旦發現問題,他會立即與現場的指揮員和戰士們進行探討,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大到整體的作戰布局,小到一個掩體的設置,都要深入研究一番。
與此同時,聶司令員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要求軍區機關組織多個工作組深入海防部隊。特別是那些重點設防的島嶼,成為了調研的重中之重。這些工作組如同深入敵后的偵察兵,帶著明確的任務和嚴謹的態度,奔赴各個海島。他們詳細記錄下海島的地理環境、氣象條件、潮汐規律等自然因素,因為這些看似平常的因素在戰爭中都可能成為影響勝負的關鍵變量。他們了解部隊的日常訓練情況,包括訓練強度、訓練科目、訓練效果等,以便發現訓練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并加以改進。他們還考察了島上居民的生活狀況和對國防建設的支持程度,因為在戰時,民眾的力量同樣不可小覷。
為了讓調研成果更具前瞻性和實用性,聶司令員特別強調要結合二戰期間美日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的經驗教訓。那段歷史中,美日雙方在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嶼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美軍在一些島嶼登陸作戰中,因為前期對島嶼地形、日軍防御部署等情報掌握不足,導致登陸部隊遭受了重大傷亡;而日軍在某些島嶼防御作戰時,由于防御工事不夠堅固、物資儲備不足等原因,最終被美軍攻破防線。這些血與火的教訓為現代條件下我軍島嶼防御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基于這些深入的調研和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研究,軍區開始深入研究現代條件下我軍島嶼防御的一系列關鍵問題。在作戰指導方面,要充分考慮現代戰爭中信息化、智能化的特點,如何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和情報系統,實現對戰場態勢的實時掌控,制定出靈活多變、適應不同情況的作戰策略。在設防部署上,要根據海島的不同地理位置、戰略價值和地形特點,合理安排兵力、火力和防御工事,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防御體系,避免出現防御漏洞。在編制裝備上,要根據海島作戰的特殊需求,優化部隊的人員編制,配備適合海島環境的武器裝備,如便于在狹窄地形機動的輕型武器、適合海上運輸和作戰的艦艇等。在工程構筑方面,要運用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建造更加堅固、隱蔽、抗打擊的防御工事,同時考慮到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后方建設上,要建立完善的物資儲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通信聯絡體系,確保在戰時能夠為前線部隊提供持續的支持和保障。
聶司令員腳踏實地、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猶如一座燈塔,為南京軍區的建設與發展指引著方向。他深知海島戰備對于整個軍區防御體系的重要性,因此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在1977年,經過近半年緊鑼密鼓、精心細致的準備,軍區決定在舟嵊要塞區召開一場意義重大的島嶼戰備工作座談會。這場座談會不僅是對前期海島戰備工作的總結與回顧,更是為未來的海島防御建設制定新的戰略規劃和行動指南。
10月11日,也就是會議的前一天,我們有幸隨同聶司令員和部分與會人員從上海乘坐護衛艦前往泗礁。清晨,當我們登上護衛艦時,天空湛藍如寶石,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泛起層層金色的漣漪。微風輕輕拂面,帶著大海特有的咸濕氣息,讓人感到心曠神怡。此時的能見度極佳,站在甲板上,遠處的景物清晰可見。當護衛艦航行至長江口時,牛皮礁、雞骨礁宛如兩顆鑲嵌在大海中的明珠,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聶司令員站在甲板上,目光堅定而深邃,他一邊仔細觀察著周圍的海域和島嶼,一邊轉頭對站在身旁的軍區作戰部長郭濤說道:“海上一寸土,勝過大陸一座山。我們千萬不能小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海島,它們是我們國家海防的前沿陣地,是抵御外敵從海上入侵的第一道防線。我們進行島嶼設防,就是要打造海上鋼釘、海上屏障,為防衛上海,抗敵登陸建造海上長城。”他的話語擲地有聲,充滿了對海島防御的堅定決心和使命感。每一個字都仿佛重錘一般,敲擊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上,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海島戰備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然而,大海的脾氣總是變幻莫測。當護衛艦駛出長江口后,原本平靜的海面仿佛被一只無形的大手攪動,海上風力驟然加劇。洶涌的波濤如同一頭頭憤怒的野獸,不斷地沖擊著護衛艦的船體。原本在萬頃波濤中航行的護衛艦,此刻仿佛變成了一葉扁舟,在浪尖上劇烈地顛簸起伏。剛才還在甲板上談笑風生的我們,很快就被這突如其來的風浪打得措手不及。大家的臉色變得蒼白,身體開始不由自主地搖晃,紛紛感到頭暈目眩,很快進入了暈船狀態。一時間,護衛艦的船艙內充滿了嘔吐的聲音,大家連忙抓住水桶,將胃里的東西吐了出來。
聶司令員的身體一直比較虛弱,在這樣惡劣的海況下,他明顯也感覺身體不適。但他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態度,風趣地說道:“你們看吧,才坐兩小時的船就吐成這個樣子。未來近岸島嶼防御作戰,我們是以逸待勞,有著很多優勢。而敵人則需要遠涉重洋,在茫茫大海上經歷長時間的顛簸和折騰,還沒登陸就已經疲憊不堪了。我們只要堅定信心,嚴防死守,就一定能夠粉碎進犯之敵。”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勝利的信心和對敵人的蔑視,仿佛給我們每個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我們在暈船的痛苦中重新振作起來。
在整個航行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司令員一直沉浸在對島嶼設防的深入思考之中。他時而凝視著窗外洶涌的海浪,時而低頭沉思,似乎在腦海中勾勒著一幅幅海島防御的藍圖。他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優化海島的防御工事,使其能夠更好地抵御現代先進武器的攻擊;他在思索如何提高部隊在惡劣海況下的作戰能力,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守海島;他還在考慮如何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協同作戰,形成更加緊密的防御體系。他的這種專注和投入,讓我們深受感動和鼓舞,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做好海島戰備工作的決心。
隨著護衛艦繼續在波濤中艱難前行,我們知道,即將召開的島嶼戰備工作座談會必將為南京軍區的海島防御建設帶來新的思路和方向,而聶司令員的智慧和領導也將帶領我們在保衛祖國海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鑄就更加輝煌的篇章。
在風起云涌的國防建設浪潮中,一場意義非凡的島嶼戰備工作座談會在南京軍區的精心籌備下順利召開。這場座談會就像一場及時雨,為全區海防部隊帶來了思想的洗禮和行動的指引。
經過這場深入而全面的座談會,全區海防部隊的官兵們在思想上達成了高度的統一,進一步深刻理解并堅定秉持“以島為家,長期死守”的理念。在過去,部分官兵可能對海島防御的重要性和長期性認識不夠深刻,存在一些短期思想和僥幸心理。而此次座談會上,各級領導通過詳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讓大家清晰地認識到,這些海島是祖國海防的前沿陣地,是抵御外敵從海上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每一寸海島土地都關乎著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就如同堅固城墻的基石,每一座海島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海島視為自己的家園,樹立長期堅守、死戰到底的決心,才能真正筑牢海防的鋼鐵長城。
座談會上,大家還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深入分析了當前海島戰備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防御工事方面,部分海島的工事年久失修,面對現代先進武器的打擊,防護能力明顯不足;在物資儲備上,存在種類不全、數量不足的情況,難以滿足長期作戰的需求;在部隊訓練上,針對海島特殊環境和作戰特點的訓練還不夠系統和深入,官兵們在應對復雜海況和惡劣天氣時的作戰能力有待提高。這些問題猶如隱藏在暗處的礁石,隨時可能影響海防建設的大船前行。
針對這些問題,與會人員集思廣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加強設防措施。在工事建設上,計劃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先進的施工技術,對現有工事進行加固和改造,同時根據海島的地形和戰略需求,合理規劃和建設新的防御工事,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防御體系。在物資儲備方面,建立科學的儲備機制,增加物資的種類和數量,確保在戰時能夠為部隊提供充足的物資保障。在訓練方面,加大對海島特殊環境和作戰特點的研究,制定更加針對性的訓練計劃,組織官兵進行實戰化演練,提高部隊的應急反應能力和作戰水平。
座談會就像一個強勁的引擎,推動著海島戰備建設的列車加快前進的步伐。各級部隊迅速行動起來,從領導干部到普通士兵,都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投入到海島戰備建設中。施工隊伍日夜奮戰在工地上,為加固和新建防御工事揮灑著汗水;后勤部門四處奔波,積極采購和儲備各類物資;訓練場上,官兵們摸爬滾打,苦練殺敵本領。整個海防部隊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接下來的連續三年里,聶司令員就像一位嚴謹的工匠,對海島戰備建設工作一環扣一環緊抓不放。他深知,國防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懈怠。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到整個海防體系的穩固。他定期深入海島一線,實地檢查戰備建設的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對于工程建設中的質量問題,他毫不留情地責令整改;對于訓練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他親自指導制定改進措施。在軍委、總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聶司令員的不懈努力下,海防戰備建設得以有力推進。大量的資金和物資投入到海島建設中,先進的技術和裝備不斷應用到防御工事和武器系統中,部隊的訓練水平和作戰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時光荏苒,到了1980年10月,軍區以一場別開生面、形式多樣的海島戰役研究班,為過去幾年的海島戰備建設畫上了一個階段性的圓滿句號。此次研究班采用實兵演習、想定作業和學術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而深入地回顧總結海島戰備建設經驗。
在實兵演習中,各部隊按照實戰要求,在真實的海島上展開了激烈的對抗演練。參演官兵們充分運用過去幾年在戰備建設中積累的經驗和技能,在復雜的海況和多變的戰場環境中,靈活運用戰術,展現出了良好的戰斗素養和協同作戰能力。想定作業環節則模擬了各種可能出現的戰爭場景,讓指揮員們在虛擬的戰場中進行決策和指揮,檢驗他們的應變能力和戰略思維。學術研究方面,眾多軍事專家和一線指揮員齊聚一堂,圍繞新形勢下海島設防建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提出了許多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觀點和建議。
(1986年春與作戰部作戰處黨小組同志合影)
1978年,對于我們國家具有劃時代意義,軍隊和國防建設也開始了新的發展變化。那年初春時節,軍委為調整加強主要戰略方向的戰備建設,確定將徐海方向劃歸南京軍區,這是一個重大戰略舉措。聶司令員是熟悉徐海戰場的,他對這塊土地有著深刻記憶。三十年前淮海戰役時,他曾率華野九縱在隴海路東段的碾莊圩首戰國民黨軍黃百韜集團,在徐州西南的陳官莊堵截圍殲杜聿明集團,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過重要貢獻。和平時期他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受領軍委賦予的徐海方向作戰任務后,仍像戰爭年代一樣高度負責,一絲不茍地到現場看地形、研究敵情、運籌作戰部署,全然不顧日益嚴重的病情。這次勘察持續近一周時間,他邊勘察邊籌劃部署接防的有關工作,為軍區部隊進駐徐海地區擔負戰備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1981年起,聶司令員的病情急轉直下,反復的頻率明顯加快,發作次數與日俱增。吸氧和依靠呼吸機治療,對他而言,已然如同每日的柴米油鹽般平常。然而,病魔的肆虐并未擊垮他的意志。他以鋼鐵般的頑強毅力,在與疾病的鏖戰中寸步不讓;以樂觀豁達的心境、堅韌不拔的品格和無畏無懼的氣概,在工作的崗位上恪盡職守,于知識的海洋中孜孜以求,在生活的舞臺上泰然處之。
1982年,在北京參會期間,他多年累積的沉疴驟然爆發。盡管經過全力搶救,他從死神的手中掙脫出來,但他深知,自己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已無力再勝任繁重的工作。于是,他懷著對黨和軍隊事業的高度責任感,主動向軍委呈遞請退報告。
軍委領導對這位為軍隊建設奉獻一生的老將滿懷敬重與關懷,誠懇地挽留他,希望他能安心調養,待身體康復后再重返崗位。然而,聶司令員心中始終裝著部隊建設的全局利益。他清楚地意識到,軍隊的發展容不得絲毫耽擱,不能因為自己的緣故而影響整體的規劃與進程。于是,他再次、甚至第三次毅然遞交請退報告。
這份堅持,充分彰顯了一位老黨員在面對進退去留的抉擇時,全心全意服從黨的利益,將個人得失拋諸腦后,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崇高風范和高風亮節。他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豐碑,在軍隊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軍人不忘初心,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
(1991年7月1日,聶鳳智病重時,南京軍區司令部作戰部作戰處黨小組到醫院過組織生活時合影)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聶司令員如同一位堅韌不拔的勇士,長期與疾病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斗爭。疾病,就像一個無情的惡魔,不斷地侵蝕著他的身體,給他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病痛折磨。每一次的疼痛發作,都如同一把尖銳的利刃,深深刺痛著他的神經;而治療過程中的種種痛苦,更是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然而,面對這一切,聶司令員卻展現出了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生命力,猶如一棵屹立在狂風暴雨中的勁松,堅定不移,不屈不撓。
據首長身邊的保健護士飽含深情地回憶:“自首長退下來到最終病逝,這長達十年的時間,仿佛是一場漫長而又殘酷的馬拉松。首長被診斷出肺癌后,開始接受放療與化療。每天,打針、吊水成了他生活的常態,那冰冷的針頭一次次刺入他的肌膚,藥水順著血管緩緩流入他的身體,帶來的不僅有藥物的苦澀,更有難以言喻的痛苦。氣管切開后,每天需要四次更換管子,這是一項極其痛苦的操作。其中,自1989年10月20日至首長病逝的895天里,共更換3580次、拔出插入7160次之多。每一次的更換,都意味著劇烈的疼痛和巨大的風險,但首長每次都是坦然相對,臉上看不到絲毫的畏懼和退縮。我們這些醫護人員,看著首長承受著如此巨大的痛苦,卻無能為力,心中滿是敬佩和心疼。我們真的無法想象,他是如何以如此堅強的意志忍受著這一切的。”
在那漫長的治療過程中,聶司令員的病情如同波濤洶涌的大海,時而平靜,時而兇險。病危通知書從軍區報到軍委不下十次,每一次的通知書都像是一顆沉重的炸彈,在人們的心中炸開。治喪班子也搭過了好幾回,大家都以為首長可能隨時會離我們而去。然而,聶司令員卻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了生命的奇跡,闖過了生死關。每一次從昏迷中蘇醒過來,他總是帶著虛弱但卻堅定的微笑,輕聲說:“謝謝啦,我沒事,你們忙吧。”那簡單的話語,卻蘊含著無盡的力量和豁達。他仿佛根本沒有把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放在心上,心中想的始終是身邊的人,是黨和人民的事業。
他這種在與疾病抗爭中顯現出的巨大毅力、無畏勇氣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周圍人的心靈。在醫院的病房里,他的堅強感染著每一位醫護人員,讓他們更加堅定了救死扶傷的信念;在部隊中,他的事跡激勵著廣大官兵,讓他們明白,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都要勇往直前,永不放棄。他的精神,成為了一種無形的力量,教育和感染了很多人,讓人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堅強,什么是無私的奉獻,什么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聶司令員雖然最終還是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他就像一顆璀璨的星星,在歷史的天空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奮斗。
聶司令員始終秉持著一名黨員的高度自覺與赤誠初心,只要工作與身體狀況允許,他定會以普通黨員的身份積極投身黨小組活動。在活動中,他以坦誠之心向黨小組詳盡匯報自己的思想動態,嚴肅認真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將自己置于黨小組的監督之下,以嚴格的標準不斷審視和提升自我。
當因外出執行任務或是住院治療而無法參加小組會議時,他對組織生活的那份熱忱與堅守絲毫不減。一回寧,他便第一時間主動向黨小組匯報情況;若無法及時當面匯報,也會鄭重其事地寫信向黨小組說明。
1986年7月,命運的考驗降臨在聶司令員身上。他在北京301醫院被診斷出肺癌,不得不入院接受治療。然而,即便身處病痛的折磨與治療的艱辛之中,他仍心系黨小組,懷著對黨組織的無限忠誠與深厚情感,提筆給黨小組長及小組全體同志寫信,詳細匯報自己的病情以及思想狀況。
在信中,他言辭堅定且充滿力量地說道:“自我得知病情以來,精神狀態始終保持良好,未曾因病魔的侵襲而受到絲毫影響,思想上更是毫無負擔。從投身革命事業的那一刻起,我便將生死置之度外,時刻準備著為人民的幸福、為黨的偉大事業流血犧牲。與成千上萬英勇捐軀的革命先烈相比,我已然是無比幸福的。誠然,生老病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我定會以樂觀鎮定的心態積極應對,全力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堅定不移地與疾病展開頑強斗爭。我認為,即便身處醫院,也應如在其他任何地方一樣,嚴格遵守原則,聽從組織安排,絕不提出任何額外要求,自覺以黨員的高標準來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請同志們放心,我定能做到。”
彼時,我任職于作戰部作戰處,擔任處長一職。我與黨小組長倪解榮同志一道,組織全組黨員反復研讀聶鳳智同志的這封來信。每一次閱讀,大家都能從字里行間深切感受到一位老共產黨員對黨的事業那份矢志不渝、歷久彌堅的如磐信念,仿佛能看到他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為了理想與信仰勇往直前、毫不退縮的身影;同時,也能體會到一位老將軍笑對生死、臨危不驚的寬廣情懷,那種豁達與從容,讓我們這些后輩為之動容。
后來,軍區黨委高度重視這封飽含深情與崇高精神的信件,將其下發至全區部隊,希望廣大官兵都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解放軍報》更是全文刊登了這封來信以及記敘他在黨小組過組織生活的通訊。一時間,全軍廣大官兵同我們一樣,都經受了一次深刻而難忘的黨性教育。這封信,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又如同一面旗幟,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
他在作戰部作戰處黨小組過組織生活,這一歷程長達十七年之久。十七年,宛如一片廣袤的歲月原野,見證了他對黨組織的無限忠誠與深情眷戀。他始終把黨支部、黨小組看成自己溫暖的娘家,在這個充滿凝聚力與歸屬感的集體中,汲取著前進的力量。尤其是在退下來之后,他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光,參加組織生活的次數愈發頻繁,就像一個眷戀家園的游子,總是急切而又欣喜地回到黨組織的懷抱。
每次黨小組會,都是他展現風采與擔當的舞臺。他端坐在會議現場,神情專注而嚴肅,認真傾聽每一位同志的發言,然后以沉穩而堅定的語調,分享自己的見解與思考。特別是當他去北京參加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之后,他就像一位滿載知識與經驗的使者,必定要在小組會上給大家詳細講述會議的主要精神。他會掰著手指,條理清晰地梳理會議中的關鍵要點;會繪聲繪色地描述會議現場的熱烈氛圍;還會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深入剖析會議對于我們黨和軍隊事業發展的深遠意義。那滔滔不絕的講述,那激情澎湃的表達,讓每一位同志都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時代前進的脈搏。
時光悄然流轉,命運的考驗卻接踵而至。1988年,聶司令員的氣管再次被切開,并且由于病情的緣故,這個切口再也沒能縫合上。脖子的切口處,一層又一層的紗布緊緊纏繞著,仿佛在訴說著他所承受的巨大痛苦。然而,這一切并沒有成為他參加黨小組會的阻礙。他不顧身體的虛弱與不便,多次出現在黨小組會的現場,并且依然像往常一樣積極發言。
我清晰地記得,每次坐在他的身邊,我的目光總會不由自主地落在他那瘦弱的身軀上。他的身體,在歲月與疾病的雙重磨礪下,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挺拔與健壯。聽著他喉嚨里傳來的哮喘和痰鳴聲,那聲音沉重而又壓抑,仿佛是命運在無情地肆虐。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當年,他馳騁戰場,如同一頭勇猛無畏的雄獅,所到之處無堅不摧。那英武的形象,那颯爽的英姿,曾讓多少敵人聞風喪膽。而如今,眼前的他卻被病痛折磨得如此憔悴,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陣陣悲涼之痛,就像有一把鈍刀,在我的心上緩緩割著。
可是,聶司令員從未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一絲痛苦,從未講過一句悲觀泄氣的話。他的臉上,始終掛著那從容而堅定的微笑,仿佛在告訴我們,無論遭遇多大的困難,他都能坦然面對。他的這份堅強與樂觀,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困境中也能充滿勇氣與希望。
多年來,作戰部作戰處同一個黨小組的同志如同流水一般,新陳代謝換了一茬又一茬。然而,無論人員如何更替,沒有一個同志不是打心眼里欽敬聶司令員的。它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我們心中,讓我們仰望,讓我們敬佩。他的高尚品德、他的堅定信念、他的無私奉獻,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1991年7月1日,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日子——中國共產黨建黨七十周年紀念日。此時的聶司令員,已經被病魔折磨得虛弱不堪,他住在醫院的病床上,再也無法起身。他的身體極度虛弱,連說話都變得異常艱難,基本處于失語的狀態。然而,他那堅定的信念與對黨的深厚情感,卻絲毫沒有因為身體的衰弱而減退。他的心中,始終牢記著這個偉大的日子,牢記著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的責任與使命。
他特意讓工作人員提前約了黨小組的同志們來病房,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過組織生活,共同慶祝黨的生日。病房里,空間狹小而擁擠,人多顯得更加局促。但聶司令員執意讓醫護人員從病床上扶起他,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他安置在輪椅上,緩緩推到會客室。當我們走進會客室,看到坐在輪椅上的他,雖然身體瘦弱,但眼神中卻依然閃爍著熾熱的光芒。他面帶微笑,用那已經不太靈活的嘴唇翕動著,仿佛在無聲地向我們問好。他伸出那干枯卻依然有力的手,和每一位同志一一握手。那雙手,雖然不再有往日的溫暖與力量,但卻傳遞著無盡的關懷與鼓勵。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聶鳳智同志忠誠黨的事業,牢記使命擔當;恪守黨內規矩,待人真誠無私,幾十年如一日以普通黨員的身份,遵守黨的雙重組織生活制度,磨煉堅強成熟的黨性。他是革命前輩,他的形象、業績、風范深深鐫刻在我的腦海里,伴隨著我成長,永遠不會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