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的生命已近黃昏,暮色已經降臨。……它們隨著對昔日事業的憧憬,帶著那余暉消失了。……”
這是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在最后一次訪問自己母校時發表的演講。他還曾經說過另一句話:“老兵不死,他們只是凋零。”
不管這個人到底有多狂妄自大、自吹自擂,也先不提他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叫囂著要往中國投放核武器來打擊當時取得了巨大勝利的志愿軍。
只看這兩句話,當中所表露出來的情感是能令人共鳴的,是能讓全世界所有有著行伍經歷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共同的悲壯、遺憾的。
在2011年的春天,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辦了隆重的送別儀式,隨著戰爭年代的遠去而老去的革命將領李德生,這位一生都在為民族安危與人民生活奔波的老將軍永遠離開了我們。
這位生于1916年的老革命與其他許許多多的戰友們一樣,在民族危亡之時挺身而出,用鮮血和肉體迎上了侵略的鐵蹄,用一生保衛祖國的完整,捍衛中國來之不易的和平。
身已許國,家鄉情重
李德生1916年生在河南,1930年,他就加入了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革命。他從小沒了母親,兄弟姐妹共三個人,全靠父親給地主當長工得來的微薄口糧養著,就這樣,家里孩子也只剩下了他一個。
他9歲給人放牛,30年他14歲參了軍,32年就跟著紅四軍西進離開了家鄉,這一走,再來就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了。
“家鄉”,多美好的一個名字,多遙遠的一處地方。李德生16歲離家,一來到大別山,怎么能抑制住自己想家的心情?
得到上面批準后,他回到自己出生的那個小村莊——河南省光山縣,結果卻發現村子里四下無人,只有一個瞎了眼的老婆婆,實在跑不了才留在村子里。
李德生心里一個激靈,去和婆婆嘮了幾句家常,才知道村子里的人是去外面避國民黨的兵了。他心下稍定,騎著馬回到了自己家。
但按照殘存的記憶到地方一看,哪里還有家呢?人不見了,連房子也沒了。李德生本想看看父親,卻什么都沒看到。
后來才聽說,父親在自己走后就因為是紅軍家屬被國軍抓了起來,在牢里備受折磨,等到被放出來,整個人都沒多少氣了。
就算這樣,他還是得出門干活養活自己,在故鄉是不能待了,只好出門打零工賺點吃的。以被迫害過的身體孤身去外面打零工,結果可想而知。
在李德生隨著紅軍離開的時候,父親曾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肩,告訴他:“走吧孩子,往前走吧,中國需要你們……”
許多年后,李德生將軍在回憶錄里說到,自己當時的心情是非常愧疚的,父親一輩子受苦太多,還因為自己的緣故被蔣匪迫害,但他自己到最后也沒能盡孝。
但是前線還需要人,戰場上還在有人流血!李德生將軍和老鄉吃完一頓飯,就直接奔赴大別山這個戰地,在那里,他還有九死一生的事業要為之奉獻。
山會記得、河會記得,祖國不會忘記那些在身后默默付出的人,不會忘記每一個為中華之崛起付出過的人。
1993年,李德生將軍回到了老家,這里已經被更名為河南新縣,經過多年的建設,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小村莊。雖然物是人非,但感情卻依舊真摯。
他握著鄉親的手,坐在田間與這些家鄉人聊天,在到各地考察一番后,李德生將軍沉默良久,從自己的腰包中拿出了半生積蓄為家鄉辦學修路。
這里是他的根,在這里還不叫新縣的時候,他就爬過這里的每一棵樹,跨過這里的每一條河,他在這里放過牛,在這里參的軍,他的父母葬在這里——落葉歸根,他怎么都不會忘記家鄉。
只是誰能想到,新縣老鄉們和李德生將軍的最后一次見面,就到了2011年春天的那場葬禮上了呢?
果敢無畏,功績長青
在2011年5月14日的八寶山革命公墓,毛主席的女兒李訥也出現在了現場。隨著解放軍戰士抬著李德生將軍的棺材緩緩走出那個裝點著鮮花的靈堂,李訥也隨著棺木同行。
最終,在八寶山長青不敗的鮮花與翠柏叢中,那具覆蓋著國旗的遺體永遠的停下了腳步。這一輩子都在為中華民族而奔走的高壽老人,停在了五星紅旗下。
對于這個老紅軍戰士,李訥是非常尊重、敬佩的,所以才會出現在李德生將軍的追悼會現場,還隨著棺材一起為李老送靈。
早在1933年,李德生就已經參加了反圍剿的戰役,每次戰斗時都英勇無畏地沖在最前線。
有一次,敵人的子彈穿透了他的左胸直接打入了他的肺腑,雖然最后救了回來,左手卻從此不良于行。
李德生卻十分樂觀:還能活著就很好,畢竟左手沒了還有右手,況且左手只是不好使,又不是直接斷了。
在抗日戰爭爆發后,他更是身先士卒的參與了大大小小無數場戰役,比較有名的如響堂鋪戰役與百團大戰,都有他的身影。
1945年1月,李德勝親自化裝農民進入馬坊日軍據點觀察,在摸清情況后直接帶著82名戰士以極少的代價全殲了據點內的守軍。這場戰斗也被稱作抗戰時期我軍的典型殲滅戰之一。
在新中國成立后,他還帶領12軍參與了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在戰役后期擔任第一線指揮員。
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是他解放戰爭時期的老上級,兩人的緣分在李德生剛入紅軍時就開始了。這位王近山擅打苦仗、惡仗、險仗,被稱作“王瘋子”。
上甘嶺戰役時,王近山指著地圖告訴李德生:敵人在這里投入的兵力空前之多,而且可以預料到,這之后他們還會源源不斷的繼續投入,而你的任務是——守住,寸土不讓!
結局如何,我們都看到了。李德生果然不負所托,在吸取了戰役前半段總結出的經驗后,他團結手下的12軍和本來就全軍出動的15軍,兩軍一同用之前損耗的一半占住了上甘嶺這個峰頭!
在軍史戰史中,我們常常能見到對上甘嶺戰役前半段戰況的記錄,卻少見對后半段的詳細描寫,這是因為12軍的參戰在當時是嚴格保密的。
由于這件事,在戰役進行中還發生了這么一個小插曲:李德生正在指揮室里琢磨地圖,一名參謀拿著戰報,卻老大不高興地走了過來。
李德生一看,便問這是怎么了。那參謀回答道:“首長你看嘛!仗我們也打,結果功勞全是人家的!”
李德生卻不以為意,勸慰他說:“仗是怎么都要打的,不管我們是12軍還是20軍,上頭有保密需要就得按15軍來說。”
“仗不是為了哪個軍打的,也不是為了什么榮譽打的,我們要打的,是我們的國威,我們要的是整個中國不被看不起!”一番話開導了那位參謀,也體現出李德生自己堅定的信仰。
結語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在八寶山,李德生將軍的追悼會上,他的親屬忍著悲愴,不斷向來參加送別的人致謝:“謝謝你們能過來,謝謝!”
目送著棺木抬走的人們中,出現了一張張河南新縣的老鄉們的面孔,此時,經過了長途跋涉的他們涕泗橫流。
1998年時,一座七層樓高的法院在新縣拔地而起,李德生起筆書八個字“清正廉潔,為民服務”,希望革命老區在新時代也能得到新一代共產黨人的帶動,有新的發展。
此時,看到李將軍真的要走了,老鄉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傷感,放聲大哭起來:“新縣五萬烈士在等著您回家啊!”看到這一幕,在場的人無一不動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