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在上海虹口一家戲院的銀幕上,一組由毛筆線條勾勒的動態畫面引得觀眾驚嘆——這是中國第一部動畫廣告片《暫停》。它的創作者楊左匋,受到精武會“乃武乃文”理念與生態滋養,積極探索將民族武術精神轉化為視覺語言,把尚武精神注入中國動畫基因之中。
楊左匋,名錫冶,字左匋,精武會美術教員,迪士尼華裔動畫師,被譽為“中國第一位動畫家”。精武會內多元的文化生態,為楊左匋提供了跨界滋養。比如,他與精武會圖畫科主任教員沈泊塵合作,學習諷刺漫畫的敘事手法;向精武會音樂部司徒夢巖請教,逐漸領會到小提琴的節奏韻律。他在動畫中對武術動作的視覺化分解(如《過年》中的舞龍動態),與精武會《精武畫報》中以畫釋武的創作邏輯高度一致;其逐格繪制的技術路徑,亦暗合精武會科學化武術訓練的理念。
1923年,楊左匋為精武會武術教材繪制的《拳術圖解》,已采用逐格分解的動態圖示。他在創作《暫停》時,特意將精武會武術表演的“借力打力”原理融入動畫角色動作設計,主角揮拳的軌跡暗含太極拳“螺旋勁”的視覺化表達。在1924年的賀歲片《過年》中,孩童舞龍的場景更是直接取材于精武會春節武術展演,并保留了南拳“穩馬硬橋”的體態特征。
1924年,楊左匋赴美留學,將精武會的武術美學帶入國際動畫舞臺。在《門德爾松的春之歌》中,蝴蝶振翅的軌跡參考了燕青拳的輕盈身法;在《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樹木搖曳的動態融入了太極云手的圓融韻律。這些東方美學元素,被迪士尼稱為“會呼吸的線條”。
在迪士尼特技動畫部,楊左匋提出“武術動作幀速率”理論,將中國武術“快如閃電、慢如抽絲”的節奏轉化為動畫幀率設計。如《幻想曲》中丘比特射箭的瞬間,采用“彈腿”的爆發力計算,將12幀/秒的常規速率提升至24幀,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這種將武術動力學與動畫技術結合的創新,成為“東方動作美學”的重要范式。
進一步看,在20世紀20年代大眾文化尚未普及的背景下,楊左匋通過動畫雛形作品(如未公開的武術動態影像實驗),將尚武精神轉化為通俗視覺符號,并在精武會內外部進行展演,可謂近代中國“視覺啟蒙”的早期實踐。這種將嚴肅思想轉化為大眾藝術的路徑,與同期上海電影、戲劇的革新運動形成呼應,共同推動了文化大眾化進程。
楊左匋的坐標意義,不僅在于技術層面的早期探索,還在于他將動畫創作與民族救亡、藝術革新緊密結合,形成了中國動畫最初的社會功能自覺與民族風格意識。作為第一代“武化藝術”踐行者,楊左匋的“武化動畫”以強國強種理念為內核,將動畫與反帝反封建的時代思潮結合,確立了中國動畫“寓教于樂”的社會功能傳統。這一導向深刻影響了后續中國動漫作品的創作思路。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仲富蘭)
原標題:《學林隨筆|來自精武會的迪士尼動畫師》
欄目主編:王珍 題圖來源:資料圖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仲富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