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屏牡丹話風云
巢湖銀屏山 張偉 攝
晨霧像未搟開的棉絮,裹住銀屏山的肩頸。我踩著露水浸潤的石階向上走,石階縫里嵌著歷代香灰,被雨水漚成暗褐色的泥,踩上去帶著微妙的彈性,像在叩擊某個沉睡千年的古老胸膛。
銀屏山位于巢湖之南,好似太古遺落的青銅鏡,斜插在長江與淮河之間。主峰龍興崖垂直落差達270米,寒武紀石灰巖構成的崖壁,經億萬年風雨切割,形成縱深百米的“一線天”?!耙痪€天”往上30米處,一叢白牡丹破巖而生。它根須如鐵黑色閃電,劈開巖層裂隙,汲取崖頂滲透的山泉;三莖老干盤旋如虬龍,表皮皸裂如甲骨文,最粗處不過八公分,卻撐起直徑約兩米的花冠。
這就是銀屏牡丹,它是一株植物,也是一部活著的史書,記載著巢湖兩岸的滄桑變遷,也記載著人與自然的微妙關系。
經測定,這株牡丹的根系已在石縫中盤桓1300多年。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唐會昌三年(843年)《巢縣碑刻錄》:“銀屏山巔有奇花,白若雪,生于石,土人以其開卜水旱?!彼未对S九域志》有更詳細記載:“廬州巢縣銀屏山產牡丹,花五瓣則豐,七瓣則水,土人歲以為占?!边@些記載如崖壁上層層疊疊的苔蘚,覆蓋著花樹的年輪。
銀屏牡丹的花瓣,仿佛是一部浸泡在水里的地方志,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它開七瓣,瓣尖微赤。那年五月,巢湖連降七日暴雨,湖水暴漲丈余,巢縣城墻坍塌二十余處。時任巢縣知縣的陸游堂弟陸濬曾登崖觀花,作《銀屏牡丹歌》:“花開七瓣赤星現,濁浪排空浸楚天。”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牡丹開九瓣,全株如披絳紗,卻不料巢湖水患與蝗災并發,餓殍盈野。時任廬州知府吳國倫作《觀花記》:“花事太盛,乃天地之妖也。吾輩當戒之。”此語刻于崖下石龜背甲,歷經四百余年風雨,“戒之”二字仍深嵌石中。
距銀屏山120公里的臨平古鎮,曾是江淮牡丹栽培中心。唐代此地“家家種牡丹,戶戶熏花香”,“臨平紅”品種因“花色如朝霞,遇水則艷”聞名。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臨平牡丹空前繁盛,“千畝花田,一夜盡開”,次月,滁河決堤,洪水涌入,“花田盡毀,紅瓣浮水”。災后,鄉人留下“紅花臨水必招災”的禁忌。清代水利學家傅澤洪對比兩地牡丹:“銀屏牡丹生絕壁,避水而先知;臨平牡丹植平野,親水而招患。此乃天地造化之玄機?!爆F代植物學家發現,兩者生態差異恰如巢湖流域“高處防旱、低處防澇”的地理特征。
每年谷雨前后,會有各地游客來銀屏山看牡丹盛開景色。2025年3月,國家植物園專家利用無人機拍攝了其盛花期的影像資料,實現“無損近觀”的愿望。專家們通過野外考察發現,盡管“鳳丹”后來在全國大范圍種植且聲名在外,但真正的野生“鳳丹”可能僅存一株,正是生長在安徽巢湖銀屏山懸崖峭壁上這一株,目前處于“極?!钡燃??;ㄩ_數量與前一年秋季的積溫呈正相關,與冬季降雪量,呈負相關。古人說“瑞雪兆豐年”,用在牡丹上則是“瑞雪控花開”。
隨著科技進步,這棵銀屏牡丹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植物學家發現,它屬于野生單瓣品種“楊山牡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能在懸崖石縫存活千年,得益于石縫中的腐殖土和山泉滲水,花瓣數的變化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看著這株歷經千年風雨的牡丹,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能觸摸到人類對未知的敬畏與想象。
路過山腳下的山泉,泉水叮咚作響,仿佛在吟誦古老的歌謠。泉邊的石碑上,“戒之”二字被苔蘚覆蓋了一半,卻依然醒目。景區負責人用泉水洗了一把臉說:“護花不是不讓花開,是讓花開得合時宜。就像這泉水,堵不如疏,強扭的花不香。”
想到近兩年巢湖流域的綜合治理建設,何嘗不是現代版的“戒之”智慧?
站在巢湖畔,看粼粼波光映著天際流云,誰能想到這片浩渺水域,曾歷經生態失衡的陣痛?誰曾想今日碧波蕩漾的湖水,曾在洪水泛濫時,使無數人離開家園?
曾經,工業廢水的污染、圍湖造田的無序擴張,讓巢湖不堪重負。藍藻暴發時,湖面漂浮著厚厚的綠色“棉被”,水鳥不再棲息,魚兒悄然消失,曾經的“八百里湖天”失去了往日的靈動與活力。而如今,它正奏響一曲生態重生和防御工程建設的交響樂章,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一方面,引江濟淮工程將汩汩江水引入巢湖。長江水奔涌而至,如注入一劑強心針,讓巢湖的水體得以更新。不僅是水量得以補充,還有水流加速循環,使得污染物被稀釋、降解,湖底淤泥在水流的沖刷下重現活力。
巢湖綜合治理也有條不紊地推進。沿岸工廠關停整改,污水管網全面鋪設,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湖;退耕還湖、退漁還湖,讓湖泊重獲自然生長的空間。人們在湖畔種植水生植物,蘆葦搖曳,荷花綻放,形成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這些舉措如同細致的畫筆,一筆一畫勾勒出巢湖走向生態平衡的時代圖景。清晨,白鷺在湖面掠過,激起圈圈漣漪;傍晚,夕陽將湖面染成金色,漁民滿載而歸。曾經消失的銀魚、刀魚重現蹤跡,候鳥也將這里當作遷徙途中的溫馨驛站。巢湖,一天天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
另一方面,增強洪水調蓄能力,通過合理調配水資源、優化水系連通性,可在汛期將巢湖多余的水量通過特定通道排放或儲存,提升湖泊調蓄洪水的能力,有效緩解流域內的洪水壓力。
巢湖的故事告訴我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用科學的方法、堅定的決心去行動,就能讓受損的生態系統重獲新生,讓綠水青山成為永恒的財富。
愿這曲生態交響曲,永遠在巢湖畔奏響,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銀屏牡丹仍在崖壁上生長,今年花開十二朵,風調雨順;明年或許開七瓣,提醒我們敬畏自然。而那些關于花開的傳說與科學,終將在時間的河流里,沉淀成精美的鵝卵石,供后來者拾起。在巢湖千年的濤聲中端詳它們,可以辨偽明理、啟智增慧。
(安徽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