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家出版社,發現更多文學好書
*本文轉自《長沙晚報》,作者沈念
《洞庭人家》
余 紅 著
作家出版社
湘籍作家余紅于今年四月推出其歷時五年打磨的長篇小說《洞庭人家》,入選中國作協“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等多個重點扶持項目。這部“浸湖水太深”的作品,以宋家三代人的命運為軸,描繪八百里洞庭的風情風物,勾勒出四十載湖區改革開放的壯闊圖景。故事如洞庭波濤,層層疊涌,在張弛有度的敘事中,大湖的潮汐不僅是自然的律動,更是湖區人生命節律的深沉回響,一種獨特的生活哲學由此鐫刻于依水而居者的血脈深處。
漁網難網洪水滔天,祖輩搏浪鑄湖魂
“宋明澤認為此生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那年沒離開洞庭鎮?!毙≌f在時光的洄流中徐徐展開:祖輩宋長江、許玉珍夫婦,于改革初潮中搏浪創業,在市場風浪里掙扎求生;宋明澤推動鄉鎮企業艱難轉型,不斷拓寬人生道路,在事業的沉浮間堅守正道;孫輩曹云帆、宋云峰則化身新時代的大湖守護者,投身“救護江豚”“退岸還湖”的浪潮,彰顯年輕一代與時俱進的擔當。洞庭湖區的居民自古以漁業、農耕為生,“水”是生存的根基,也是最大的變數。余紅貼著水的性情來寫湖區人,又將人的“活法”(性情、言行、命運等),與小說的結構、細節與意象共同熔鑄而成的“大湖精神”,既有“銜遠山吞長江”的包容氣魄,亦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憂樂胸襟,更核心的,是展現了湖區人如蘆葦般“壓彎了還能立起來”的生存韌性。
宋長江乃資深漁民,“人家三櫓當不得他一篙,撒網如刮風,破魚能起風”。市井鄰里間為漁獲、地界、瑣事難免齟齬,然宋長江深諳人情,以理服人,贏得鄉鄰敬重。湖區村落多以宗族為單位,依靠血緣維系社區凝聚力,共同應對水患、生產協作。當無常驟臨——洪水肆虐,西鎮堤壩告急,他挺身而出,卻終被雨夜洪流吞噬。災難成為共同的命題,昔日芥蒂在更大的生存共同體意識中消融。洪水過后,湖區人的勇毅擔當、鄰里間的守望相助,正是大湖賦予的生存智慧——“像湖水一樣,啥都裝得下”。唯有以湖水的容量包容差異,以水系的脈絡凝聚人心,方能在風浪中維系共同體的存續。
破繭化蝶勇立潮頭,父輩轉型寫新章
長子宋明澤,退伍軍人,疾惡如仇,骨子里浸潤著對家鄉的深情與責任。他拒絕了北京女友的邀約,選擇扎根故土這種“活法”,在職業、事業的起起伏伏中,實現了在現代浪潮沖擊下的蛻變。既靠水吃水,又敬水畏水,宋明澤正是社會轉型中一代人夾縫求發展的化身。當傳統漁業顯露疲態,他未固守父輩的船與網,而是以過人膽識推動“宋記食品”轉型,將湖中物產與現代農業、市場理念嫁接,后來又做大做強。三次創業、一次入獄,無論身處何種困境,他總能以進取之心破局,這份活在當下的灑脫與超越,是韌性“活法”的另一種注解。
退岸還湖江豚躍動,新生代守護塑未來
大湖精神的精髓,更在于根植生存經驗的對天地自然的深刻敬畏。從老一輩的“征服自然”轉向“動態平衡”,湖區圍垸史警示,過度開發終遭反噬,要為生態留喘息之機。到了曹云帆等年輕一代身上轉化為“救護江豚”、響應禁捕政策“告別湖水”、帶領貧困村產業脫貧的實際行動。在“盤龍蟹香”一章中,云帆與盤龍島上的年輕人一道走得更遠,將湖區漁產加工技藝進行品牌化推廣。從“靠水吃水”到“識水養水”的認知飛躍,體現的正是根植傳統又勇于突破的創新精神。而宋云峰帶著團隊運用創新科技,推動企業上市,助洞庭人更上一層樓的信念更是令人振奮。這既是對祖輩敬畏之心的現代傳承與深化,亦是對生命共同體的切膚感知。書中“退岸還湖”政策推行時遭遇的阻力,尤其來自世代以圍墾為生的家庭,其矛盾與痛苦揭示了一個真相:敬畏并非天生,而是在生存需求與生態倫理的激烈撕扯中艱難生長的智慧。它要求人理解“人不能勝天”的界限,在索取與節制、開發與守護間探尋微妙的平衡線。曹云帆作為新一代生態守護者,代表了敬畏精神的當代實踐——從被動順應規律到主動修復創傷,從向湖索取到與湖共生。小說借由不同代際的不同“活法”,勾勒出大湖精神在時代激流中生生不息、自我更新的動態圖景。
當曹云帆佇立于“退岸還湖”后重現開闊的湖岸,凝望水天相接處,耳畔或許交織著多重回響:祖父宋長江在船頭粗獷的號子,父親宋明澤破繭化蝶時的振翅之聲,還有遠處隱約傳來的、被救護的江豚躍出水面的清響……這些聲音,正是大湖精神穿越時空的“活法”的回響。
《洞庭人家》的動人之處,在于余紅以深情的筆觸,讓我們清晰聆聽到這穿越苦難與變革、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生命回聲。作品所指向的“大湖精神”,絕非抽象口號或懷舊鄉愁,而是湖區人民在與水共生的漫長歲月里,以汗水和智慧淬煉的生存哲學與生命美學。它不僅是湖區人的集體人格,更具普適意義:如何在發展中平衡功利與倫理?它以韌性對抗無常,以包容凝聚社群,以敬畏劃定邊界,更以通達的智慧連接萬物、順應變革。在人類文明面臨生態困境與精神漂泊的當下,這種源于土地、融于血脈的“活法”,以其樸素的深刻與堅韌的活力,為迷失于速度與效率的現代人提供了沉靜而有力的清醒劑——提醒我們俯身傾聽大地的心跳,尊重萬物的韻律,在發展與守護、索取與回饋之間,尋得那份屬于個體也屬于未來的,“波瀾不驚”的澄明與平衡。
洞庭湖畔的“活法”沒有標準答案,卻如一面水鏡,映照出生命本真的樣貌:在順應天地的謙卑中生長,在守望相助的溫暖中扎根,在笑對風浪的豁達中自由。同生于洞庭湖畔,我視《洞庭人家》為余紅對故鄉的深情致敬與精神對話,是將地理坐標升華為精神圖騰的深度互文。掩卷沉思,洞庭波濤依舊,而《洞庭人家》所激蕩起的關于“如何活著”的精神回響,卻在心中激起長久的共鳴與思考的漣漪。
作家出版社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洞庭人家》
余 紅 著
作家出版社
內容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沈念
往期回顧,點擊關注
排版:鄧 寧
編輯:祁創祎
一審:劉豈凡
二審:劉 強
三審:顏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體矩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