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對專業錄取結果不滿意,至少有4種選擇可以改變現狀。
首先是復讀,但這得慎重考慮。我一直認為,只有三種孩子適合復讀。第一種,高考明顯失誤的孩子。比如平時考試成績能穩定在600多分,高考那三天卻重感冒,狀態極差,結果只考了500分,這樣的孩子就適合復讀。
第二種,因對報考規則理解失誤,導致滑檔退檔的孩子,也一定要復讀。總結這兩種情況就是:如果孩子明年能保持今年成績,結果也會比今年好,這種情況就適合復讀。
第三種,處于明顯學習上升期的孩子。比如孩子高三一輪復習后考500分,二輪復習后550分,三輪復習后578分。這類孩子開竅較晚,高三甚至高考時才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所以也是可以復讀的。
要是難以判斷孩子是否符合這三個條件,其實有個簡單的辦法。如果孩子在復讀這件事上,不是和家長商量,而是直接告知,比如錄取結果一出,不滿意,就馬上開始整理復習資料準備復讀,而不是糾結要不要復讀,這樣的孩子就可以復讀。這是改變結果的第一條路。
第二條路是爭取在大學轉專業,雖然有難度,但并非不可行。所有大學都能轉專業,轉專業依據是孩子大一的GPA(平均績點),它反映孩子在大學的學習表現。大學很有意思,大一基本開設各專業課的基礎課程,像高數、計算機編程、英語等等。那該怎么做呢?很簡單,提前行動起來,暑假就開始自學高數、編程和英語,為改變結果拼一把。
第三條路是跨專業升學,它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跨專業保研,很多家長以為保研只能保本專業,其實不然。比如錄了環境工程這樣的工學類專業,轉到經管類就比較容易。從機械類往計算機方向轉,或者環境類往交通方向轉,甚至語言類往法學、經管方向轉,都是可行的。除了跨專業保研,還有跨專業考研和跨專業留學,這些都能改變專業錄取不理想的狀況。
第四條路是直接為孩子規劃不對口就業。什么是對口就業呢?就是孩子學什么將來就從事什么工作。之所以抱怨孩子專業不好,往往是覺得這個專業對口就業困難。那我們可以規劃不對口就業呀。
很多家長不理解,其實很簡單,如果孩子錄取的專業不滿意,說明這個專業可能不太好。專業越不好,學習競爭越小,壓力也就越小。學科存在一種“能量守恒”,競爭小的專業,在升學中反而更容易獲得優勢。比如考研,農學類專業的保研就比計算機類容易得多。
通過跨層次升學,原本只是211院校且專業不好的孩子,就有可能進入更好的985院校。舉個例子,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不從事考古工作,也很好找工作。
首先,作為北大畢業生,參加央選、定選都有機會。從事影視文化相關工作也沒問題,甚至還能進入互聯網企業。只要在大學自學編程等技能,憑借北大的身份就能進入互聯網企業。
再比如心理學專業,看似不太好,但同樣能進入互聯網企業。互聯網產品的開發維護離不開心理學專業人才,像游戲讓人上癮、抖音短視頻讓人刷起來就停不下來,從互聯網專業術語來講,就是增加客戶粘性、占用客戶時長,這背后都應用了心理學原理。所以你看,即便專業錄取不滿意,通過這四條路,還是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