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潤澤
“三載高原客,學嶺伴耘鋤。”
作為山東省第5批“組團式”援青教育人才、第12批柔性援青教師團隊的一員,劉興旺在歸途中寫下這句詩,作別三年的援青時光。
三年間,山東共選派206人次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師赴青海進行新一輪支教,覆蓋51所中小學和職業學校,累計授課超7萬課時,帶動海北本地教師近萬人次參與教研。
山東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15年來,始終將教育作為援建的重點領域。7月10日至11日,山東省委書記林武率學習考察團赴青海考察對接工作,實地調研援建成果。魯青雙方表示,將在教育、醫療、生態等領域持續深化協作,推動對口支援邁上新臺階。
“我喜歡上學”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上學嗎?”
“喜歡!”面對提問,海北州剛察縣藏城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異口同聲地喊道。
“我喜歡畫畫,還有手工課!”
“我喜歡老師,他們會給我獎勵,買糖吃!”
教師白海平用手機錄下這溫馨一幕。“‘班級表征冊’也是我們從聊城學來的。”她解釋,通過記錄孩子們在繪畫、手工等學校活動中的表現,老師可以分析不同階段的成長特征,因材施教。
剛察縣藏城幼兒園水培區一角。人民網 莊潤澤攝
在室內活動的樂酷區,孩子們或玩球嬉戲,或隨音樂跳舞,教學氛圍輕松而有序;走廊一側,五個孩子圍著一架四層綠植架,興奮地比對著哪棵苗又長高了些。
園長曹正龍介紹:“這是我們2024年4月參觀聊城市第二實驗小學幼兒園后設立的水培區。孩子們通過觀察植物生長過程,記錄變化、參與照料,不僅鍛煉動手能力,還培養觀察力。”
藏城幼兒園室內活動樂酷區。 人民網 莊潤澤攝
藏城幼兒園由山東聊城市全資援建,于2023年9月正式啟用,共新增284個學位,2600平方米硬化場地、1200平方米塑膠跑道、200平方米生活體驗區等設施同步配套,徹底緩解了剛察縣學生多、學位少、條件差的問題。
而這,只是山東援青教育幫扶的一個縮影。
“教育援青,不僅是建一所校,還要興一片地。”山東援青任海北州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的魏偉表示, 自2022年7月起,山東教育援青團隊在海北州共援建3所幼兒園,并推動162所幼兒園與山東學校結對幫扶,校際交流達560余次,參與教師累計超過6000人次。
曹正龍感慨,自從搬進新校園,孩子們更活潑了。一句“我喜歡上學”,已是他們日常的心聲。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被聽見”
從學前到中學,援青教師們在孩子們心里播下了一顆“有人懂我”的種子。
“從來沒人問我怎么想”是田愛萍在祁連縣民族中學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句話。作為第12批柔性援青人才,她于2024年8月到民族中學擔任語文與心理健康課程教師,同時主持海北州魯青心理健康名師工作室,開設當地首門“心課”。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被聽見,是心理教育最重要的起點。”田愛萍語氣低緩卻堅定。
田愛萍(右)在為學生進行一對一心理疏導。祁連縣民族中學供圖
面對來自多民族、跨家庭背景的數百名學生,田愛萍發現,部分學生因長期缺乏家庭陪伴、成長環境封閉,面對學習壓力與青春期困惑時,在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等方面表現出明顯困擾,個別學生還出現用極端方式來釋放壓力的情況。
為此,她開設一系列心理課程: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家校溝通,幫助學生正確識別情緒、建立自我認知、改善同伴關系。有時,她只是靜靜傾聽一個學生說完一整節課的煩惱——那些話平時沒人聽,也沒人問。
心聲,不止田愛萍來聽,也不止課上來聽。
每逢周末,祁連縣圖書館“新時代文明實踐教育志愿服務崗”準時開放,由援青教師輪流值守,為全縣各校學生提供心理疏導、學習指導與情緒支持。
截至目前,服務人次已超800,覆蓋多個學段與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讓“被理解”不只停留在校園,使每個祁連少年都能上好這門“心課”。
心理教育并不是一項立竿見影的工作,但每一位孩子認真傾聽的眼神,每一個情緒松動的瞬間,都證明著祁連縣的援青教師們不只是“來了”,更留下了理念、方法與信任。
“老師,你們不送我們進考場了嗎?”
援青,不止為講課而來,更是為高原孩子點亮認知世界的燈。
門源縣浩門鎮(魯青)高中自建成以來,本科上線率和重點本科上線率均居全州第一,是 “全海北州最好的高中”。
這一切,始于那些選擇“留下來”的決定。
“老師,你們不送我們進考場了嗎?”
兩年前,面對學生們樸素真摯的提問,7名援青教師久久沉默。當晚一張張堅定的申請提交,原本即將結束的支教計劃就此延長——他們選擇留下,陪伴2025屆學子走完三年高中征程。
三年來,援青教師們把生涯規劃課程從山東帶進高原——從選科走班的指導,到專業認知、興趣匹配的輔導,課程覆蓋學生成長的關鍵節點,讓學生們在“為什么學、將來做什么”上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此外,學校還與魯東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等4所高校建立協作,由研究生、本科生實習生定期開設生涯教育講座和交流課,幫助學生們不再羞于談未來、不再迷茫于出路。
“我想到山東看看,想去濟南大學讀金融學。”
“我要考中國政法大學,我有信心!”
如今,學生們敢想,也敢拼。奧賽場上,88人獲一等獎,40余人獲二三等獎;科技課堂里,學生們積極學習編程、無人機、避障自行車等創新課程;課余時間,36個校本社團接連設立,舞蹈、合唱、足球、音樂……興趣不再因“沒有”而被掩埋。
過去難以企及的賽道,現在高原孩子也能自信起跑。
援青教師正在向學生們講授無人機知識。人民網 莊潤澤攝
“未來課”,也講給家長聽。
“我們走過八個鄉、四個鎮,最遠一次驅車往返300多公里,只為勸回一個快輟學的藏族孩子。”劉興旺回憶,老師們帶著成績單、規劃圖,穿越牧區,翻越山口,最終在森林公園的臨時工棚里找到了學生的父母。耐心勸說后,這名學生最終回到課堂,如今成績穩定在班級前列。這段經歷,也成了他“域外西行客”這個網名背后的注腳。
魯青高中的“西行客”們累計家訪行程超過4000公里,只為傳遞一個信念:教育,不止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也能為整個家庭打開新天地。
教育援青,是潤物無聲的深耕,也是一份代代接力的情義。
15年來,一批又一批山東教師翻越山嶺、走進牧區,從建校到育人、從“講課本”到“講未來”,把一盞盞燈點亮在山那邊。
山還是那山,風還是那風,只是孩子們走的那條路,早已和從前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