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敘利亞大馬士革總統府遭以軍空襲的畫面在社交媒體瘋傳,讓外界再次聚焦這個飽受戰火蹂躪的國家。這場襲擊,不僅撕開了敘利亞臨時政府脆弱的面具,更將朱拉尼政權的生存危機推到了臺面上。
故事要從幾天前說起。敘利亞臨時政府軍突然對南部蘇韋達省發起攻勢。這支由各派系拼湊而成的軍隊,這次倒是下了血本:精銳內務部隊和第52師作為先鋒,先用無人機群壓制德魯茲民兵據點,裝甲縱隊隨后長驅直入。短短幾小時,他們就控制了警察局、政府大樓等關鍵設施,眼看就要把蘇韋達省收入囊中。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但轉折來得太快。當敘軍裝甲車開進郊外開闊地時,以色列F-15I戰機突然現身。精準的空襲像一把重錘,把坦克、火箭炮和運兵車砸成廢鐵。失去重火力的敘軍瞬間陷入被動——德魯茲民兵熟悉每一條小巷、每一棟建筑,他們躲在屋頂、門后放冷槍,甚至得到戈蘭高地對面以色列德魯茲人的跨境支援。一天不到,德魯茲武裝不僅奪回市區,還切斷了朱貝布高速公路和109號公路的補給線。第52師師長在混戰中負傷,部隊只能倉皇后撤。這場潰敗有多徹底?敘軍對蘇韋達省的控制權,基本算是崩了。
以色列的打擊目標從蘇韋達轉向大馬士革核心區??偨y府所在地被導彈擊中,國防部大樓冒起濃煙,敘軍總參謀部也未能幸免?,F場畫面顯示,爆炸掀翻了部分建筑屋頂,碎片散落一地。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次行動被外界解讀為“警告”——以色列似乎掌握了敘軍高層動態,連總統府的位置都摸得門兒清。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特朗普解除對敘制裁后,敘利亞經濟重建提上日程。但要發展經濟,得先肅清地方割據勢力——尤其是長期自治的德魯茲地區。蘇韋達省對朱拉尼來說,簡直是塊“戰略寶地”:這里不僅是德魯茲人的傳統自治領,更是伊朗系武裝從黎巴嫩滲透進敘利亞的重要通道。要是能控制蘇韋達,既能削弱內部反對派,又能向美國證明自己“清剿親伊朗勢力”的能力,為后續談判爭取籌碼。
但以色列哪能讓他如愿?在以方眼里,敘利亞南部絕不能出現一個統一政權。德魯茲民兵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個“防火墻”——能有效阻隔真主黨等勢力從黎巴嫩滲透進來。更關鍵的是,以色列一直把敘利亞南部視為“安全緩沖區”,絕不允許任何外部勢力(尤其是伊朗)在這里擴大影響力。
這就把朱拉尼逼進了死胡同。他想靠軍事手段統一南部,以色列就用空襲打斷他的攻勢;他想談判收編德魯茲武裝,又怕其他軍閥不滿,導致聯盟分崩離析。更要命的是,過渡政府內部早就是個“火藥桶”——各派系為了資源分配鬧矛盾,對外行動屢遭挫敗只會讓朱拉尼的威信越來越低。要是再這么輸下去,別說鞏固權力,連政權穩定都成問題。
以色列的策略很明確:用軍事壓力消耗朱拉尼的資源。每次敘軍南下都被打退,武器裝備、兵力都在消耗;可要是朱拉尼放棄統一,地方割據只會更嚴重,經濟重建更沒希望,政權穩定性又會受沖擊。這種“打也不行、不打更不行”的困境,正是朱拉尼政權的結構性缺陷。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美國在這場博弈里扮演的角色更微妙。特朗普政府一面解除制裁鼓勵敘利亞重建,一面默許以色列的行動。表面上看,美國是在“推動敘利亞穩定”,實際上可能另有算盤:一個四分五裂、無法統一的敘利亞,對美國來說更有利——既不會威脅以色列安全,又能通過代理人控制局勢。至于朱拉尼政權的死活,美國可能根本沒放在心上。
這場危機背后,是敘利亞問題的復雜本質。它從來不是單純的內戰,而是美俄以伊等多方勢力的角力場。俄羅斯支持敘利亞政府,以色列要保自身安全,伊朗想擴大影響力,美國則在“控制”和“撤出”間搖擺。朱拉尼以為靠向美國就能換來發展空間,但以色列用導彈證明:在中東,實力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