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次硬氣了,其在威脅之下直接對北約攤牌稱,敢發起制裁就直接倒向中俄,這一次中方態度截然不同。那么,印度的表態傳遞出怎樣的信號?中國又是如何應對這類脅迫的?
7月中旬,美西方集團再度拋出重磅言論,稱若俄烏雙方在50天內無法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征收100%的關稅,并可能對與俄保持經貿關系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這番話不只是對莫斯科下的通牒,更是公開點名包括中國、印度和巴西在內的國家,讓它們“慎重考慮”繼續與俄合作的后果。
從北約秘書長呂特在美國國會山的講話看,美國這次動手并不孤單。呂特與特朗普一唱一和,警告稱如果中印巴等國不配合將俄羅斯逼上談判桌,將面臨嚴重經濟懲罰。他甚至勸這些國家直接聯系普京施壓,說這是為避免“巨大打擊”,呂特口中的“打擊”,說到底還是關稅和制裁這一套。
不過,從印方和中方隨后做出的回應來看,美國這套“施壓套路”顯然未必奏效。先說印度,其這次可以用“強硬”形容。印度外交部明確表示,能源安全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不會接受外部強加的雙標。印方強調會以市場變化和全球趨勢為依據,保障民眾能源供應,言外之意就是:誰也別想左右印度買不買俄羅斯的油。
不僅如此,印度還把“重啟中俄印三方機制”擺上臺面。這一舉動意味著,如果西方想在地緣政治上給印度劃線,印度就會用中俄這個方向來平衡。這不是簡單的外交姿態,而是一種公開攤牌。
印度石油部長普里的話更直接,他說即便俄羅斯的油被切斷,印度也能從其他地方找到替代。這番話讓人聯想到印度在近幾年主動進行的能源布局——采購來源從27個國家擴展到40個,包括南美洲的圭亞那、巴西和北美的加拿大。也就是說,印度早就在做準備了,對他們來說,最關鍵的是“選擇權”,不是聽誰的指揮棒。
而與印度相比,中國的態度則更加明確而理性。外交部連續回應,強調中方始終認為對話才是解決烏克蘭問題的唯一辦法,反對任何非法制裁和長臂管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中國反對搞“二級制裁”,更不認“美國法外法權”。
中方指出,關稅戰沒有贏家,施壓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既是對特朗普放話的回應,也是對北約秘書長“警告三國”的公開否定。中國不是被動應對,而是通過明確立場,釋放穩定信號。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地緣格局中,這種立場不僅體現大國責任,也避免了陷入美國“非此即彼”的對抗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本身就存在“表態支持烏克蘭、實則繼續購買俄羅斯能源”的現象。據芬蘭智庫數據,自2022年以來,歐盟國家購買俄能源的總金額已超過對烏軍援總和,其中,北約成員國土耳其更是俄羅斯石油產品的最大買家。這才是問題的核心——西方國家自己還在購買俄天然氣,卻要中國、印度、巴西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如此“雙標”操作,自然會遭到反彈。
總之,美國此次提出“二級制裁”并試圖讓中印等國“表態施壓俄羅斯”,本質還是通過經濟壓力迫使他國接受美國立場,但這套手法沒有換來想要的效果。相反,中印巴等國的態度顯示出一種新的全球趨勢:面對霸權政策,不再默認接受,而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靈活應對,并尋找戰略合作的空間。
未來若中俄印三邊機制進一步恢復,將形成非西方主導的多邊對話平臺,這對解決烏克蘭危機或許不會立竿見影,但對沖西方強加政策的沖擊力、構建平衡而多元的國際秩序,具備現實意義。
說到底,美國的新制裁計劃看似聲勢浩大,但在實際外交層面收效甚微。中國保持中立務實,印度展現強硬自信,兩國都沒有被“二級制裁”的恐嚇左右。全球格局已經不再是西方一言堂,未來局勢走向將更多地取決于這些新興力量的政策選擇和相互合作,就看特朗普什么時候才能看清這一點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