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局勢的背景
19世紀中葉,清政府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1840年和1860年的兩次鴉片戰爭,讓中國被迫開放口岸,割地賠款,國力大不如前。太平天國起義從1851年持續到1864年,耗盡了清廷的財力和精力。與此同時,西方列強和沙俄趁機加快了對中國邊疆的滲透。
沙俄在中亞的擴張尤為明顯。從18世紀末開始,沙俄就通過軍事征服和外交手段,逐步吞并了中亞的多個汗國。到19世紀60年代,沙俄已經控制了浩罕、布哈拉和希瓦等地,勢力范圍直逼新疆邊境。
新疆與中亞接壤,地處歐亞大陸的交通要道,擁有豐富的礦產和農牧資源,對沙俄來說是個不可0戰略價值極高。而伊犁地區,因其肥沃的土地和連接南北疆的地理位置,更是沙俄擴張的首要目標。
與外部威脅相比,新疆內部的動蕩更讓清政府頭疼。1862年,陜西、甘肅和新疆的回民起義爆發,清軍忙于鎮壓,地方官員無力維持秩序。1865年,阿古柏帶兵入侵新疆,迅速占領了喀什、和田等地,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
他表面上打著宗教旗號,實際上卻大肆掠奪,強迫農民交納高額賦稅,甚至把糧食運往中亞出售,導致當地百姓餓殍遍野。沙俄則通過提供武器和資金,支持阿古柏的統治,試圖將其變成自己的附庸。
1871年,沙俄趁新疆局勢混亂,以“保護僑民和維持秩序”為名,出兵占領了伊犁。他們宣稱會在清政府恢復控制后歸還,但實際上卻加緊軍事部署,修筑工事,顯然是想長期霸占。清政府對此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看著沙俄步步緊逼。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
面對新疆的危局,清廷內部展開了激烈爭論。李鴻章認為,新疆地處偏遠,收復成本太高,不如把錢花在海軍上。而左宗棠則針鋒相對,他在奏折中寫道:“新疆不復,則西北不寧,國勢必不可支。”
他認為,新疆是中原的屏障,一旦失守,蒙古和甘肅都將暴露在沙俄的威脅之下。經過反復討論,1875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最終采納了左宗棠的意見,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全面負責收復新疆。
左宗棠是個務實的人,他知道這場仗不好打。新疆路途遙遠,氣候惡劣,補給困難,稍有不慎就可能全軍覆沒。于是,他從準備工作入手,先在甘肅蘭州設立了制造局,仿造德國的螺絲炮和后膛槍,提升部隊的火力。
他還推行屯田政策,讓士兵開墾荒地,種植糧食,解決后勤問題。在軍餉方面,他向朝廷申請了1000萬兩白銀,又通過借外債籌集資金,確保了西征的順利推進。
1876年春,左宗棠率領數萬西征軍從甘肅出發,開始了收復新疆的征程。他采取了“緩進急戰”的策略,先穩住后方,再快速出擊。西征軍翻越天山,冒著風雪前進,沿途克服了無數困難。
9月,部隊抵達烏魯木齊城外。主將劉錦棠下令架設大炮,一輪炮擊就打垮了阿古柏守軍的防線,清軍趁勢攻入城內,迅速控制了北疆。隨后,他們繼續南下,攻克了瑪納斯等地,為進攻南疆鋪平了道路。
1877年,西征軍轉戰南疆。這里的地形更加復雜,塔克拉瑪干沙漠橫亙其中,清軍只能沿著綠洲行軍,補給線拉得很長。阿古柏的部隊雖然裝備落后,但依靠地形負隅頑抗。左宗棠指揮部隊靈活作戰,先集中兵力攻破關鍵據點,再逐個清剿殘敵。
5月,阿古柏在喀什噶爾突然死亡,有人說是被毒殺,也有人說是自殺。不管真相如何,他的死讓偽政權土崩瓦解,其子嗣和將領紛紛投降。清軍趁機攻入喀什噶爾,到1877年底,除伊犁外,新疆全境重歸清政府掌控。
沙俄退出伊犁的原因和經過
左宗棠收復新疆后,沙俄在伊犁的9萬大軍成了清政府的心頭大患。這支部隊裝備精良,戰斗力強,擺明了是要以武力壓迫清廷妥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沙俄最終選擇了撤退。這背后的原因,既有軍事上的考量,也有外交和國際局勢的推動。
首先,左宗棠的軍事壓力讓沙俄不敢輕舉妄動。收復新疆后,他把西征軍調到哈密,離伊犁只有數百里,擺出一副隨時開戰的架勢。清軍在哈密的駐防,讓沙俄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左宗棠還購置了大量歐洲武器,比如德國的克虜伯大炮,顯著提升了部隊的戰斗力。德國工程師福克曾在哈密觀察清軍操練,對其紀律和裝備贊不絕口。沙俄很清楚,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未必占得上風,代價也會非常高昂。
其次,外交談判的成功是沙俄退出的關鍵。1879年,清政府派崇厚出使俄國,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這個條約條款苛刻,割讓了大片土地,還賠了500萬盧布,引發了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對。清廷拒絕批準,改派曾紀澤前往俄國重新談判。
曾紀澤在圣彼得堡據理力爭,軟硬兼施,最終迫使沙俄讓步。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沙俄同意歸還伊犁大部地區,但換來了900萬盧布的賠款和部分貿易特權。這份條約雖然仍有妥協,但比起之前的屈辱,已是大為改觀。
再者,國際局勢的變化也影響了沙俄的決策。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讓沙俄元氣大傷。這場戰爭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戰后國內經濟疲敝,農民起義頻發,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情況下,沙俄政府不愿為了伊犁再挑起一場戰爭,耗費更多的資源。
同時,英國對沙俄在中亞的擴張極為警惕,通過外交渠道頻頻施壓,警告其不要進一步刺激中國。英國軍官查爾斯·戈登還受命前往中國,協助清政府評估對俄作戰方案,這讓沙俄更加忌憚。
最后,沙俄內部的困境也促使其撤軍。伊犁地處偏遠,補給全靠從中亞運來,路途漫長,成本極高。駐軍在當地的生活條件惡劣,冬季物資短缺,士兵怨聲載道。沙俄高層意識到,長期維持占領得不償失,退出反而是更理性的選擇。
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后,沙俄開始撤軍。清軍隨后進駐伊犁,接管了當地的防務和治理工作。伊犁的居民終于擺脫了沙俄的壓迫,社會生活逐漸恢復正常。
歷史意義和影響
左宗棠收復新疆和沙俄退出伊犁,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轉折。這件事不僅改變了新疆的命運,也對國家的整體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這場勝利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左宗棠用軍事手段收復了被阿古柏侵占的土地,又通過外交努力拿回了伊犁大部地區。這不僅阻止了沙俄的擴張,也向列強表明,中國并非任人宰割的對象。
其次,新疆的收復為當地的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基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任命劉錦棠為首任巡撫,加強了中央的直接管理。官員們走遍各地,丈量土地,登記戶籍,修繕驛道,社會秩序逐步恢復。
清廷還鼓勵移民,吸引漢族和回族遷入,增強了地區的凝聚力。農業方面,清軍修復了被阿古柏破壞的灌溉系統,引水澆田,讓荒地重新變成良田。屯田政策的推行,也減輕了財政壓力。
沙俄退出伊犁,標志著其新疆擴張計劃的破產。他們轉而鞏固在中亞的控制,與清政府的關系趨于緩和。伊犁歸還后,中俄邊境貿易逐漸恢復,商隊往來頻繁,經濟活動重新活躍起來。沙俄雖然保留了部分爭議領土,但再未對新疆發起大規模挑釁。
左宗棠的功績在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他不僅收復了失地,還為邊疆的長治久安提出了建省的建議。他的戰略眼光和堅定意志,讓他成為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臨終前仍掛念國事,留下“惟此次越事和戰,實中國強弱一大關鍵”的遺言,令人感慨。
新疆建省后,中央對邊疆的治理更加深入。清政府設立伊犁將軍,駐軍戍守,修筑要塞,確保外敵不再入侵。新疆從此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左宗棠的雕像至今屹立在烏魯木齊的水塔山公園,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